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   发布时间:2010-04-30 18:02
 
 
关于河南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1月25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河南省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是财政收支矛盾十分尖锐的一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财政工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我省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切实加强收入征管,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大力调整支出结构,努力统筹各类资金,为保增长、保态势、保民生、保稳定提供了财力保障。在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增速明显放缓、企业效益下滑、大规模实施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减收增支因素突出的情况下,预算执行情况好于预期。
(一)全省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6.1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04.8%,比上年增长11.6%,增收117.2亿元。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6.4亿元,为预算的110.6%,增长8.6%,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7.7%。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9.8亿元,为预算的104.8%,增长12.6%,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53.2%。
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39.9亿元,为预算的103.8%,增长10.9%,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39.1%。
●分项完成情况
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完成821.5亿元,增长10.7%,增收79.2亿元。其中:增值税140.8亿元,下降8.5%;营业税252.8亿元,增长20.6%;企业所得税114.7亿元,下降1.8%。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73%。
全省非税收入完成304.6亿元,增长14.2%,增收38亿元。
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902.6亿元。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126.1亿元的基础上,中央对我省各项补助1744.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收入88亿元,加上预算外调入资金、上年结余结转,减去上解中央支出,全省调整支出预算2997.2亿元,实际支出2902.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6.8%,增长27.2%,增支621亿元;扣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燃油税费改革等不可比因素,增长18.2%,增支416亿元。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45.6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4.8%,增长29%,扣除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燃油税费改革等不可比因素,增长14.9%,省级支出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8.8%。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39.9亿元,增长  24.7%,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32.4%。
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17.1亿元,增长28.2%,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48.8%。
●主要支出完成情况
教育支出完成524.1亿元,增长18%;
科技支出完成34.7亿元,增长13.9%;
农业支出完成360.1亿元,增长35.2%;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57.7亿元,增长39.1%;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完成402.9亿元,增长22%;
医疗卫生支出完成220亿元,增长51.2%;
环境保护支出完成91.7亿元,增长20.9%;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460.7亿元,增长14.8%;
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67亿元,增长20%。
3.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全省基金预算收入462.7亿元,增长30.4%;基金预算支出442.4亿元,增长27.2%。省级基金预算收入50.5亿元,基金预算支出9.7亿元,主要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大部分补助市县,支出反映在市县。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280.1亿元,支出266.9亿元。省级预算外收入135.1亿元,支出129.9亿元。
省级收入比年初预算超收8.3亿元,主要是非税收入和政策性列收列支税收项目。市县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未达到年初预期增长目标,省级分成收入相应减少,可统筹财力比年初预算有一定短收。执行中严格控制一般性追加,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加强专项资金整合,确保了预算正常执行。省级财力缺口拟通过争取中央补助、调入资金等途径弥补。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中央结算后,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省级和全省财政平衡等情况。
(二)积极扩大投资和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回升向好
●增加政府投资。累计争取中央扩大内需投资188.7亿元,落实地方财政配套资金110.6亿元,争取中央财政代理发行政府债券88亿元,重点加大农村民生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企业自主创新和结构调整、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有力地扩大了投资需求。
●促进居民消费。增加城乡居民尤其是低收入居民收入,对农民补贴力度进一步加大,提高城乡低保、企业退休人员和优抚对象等群众补助水平,增强居民消费能力。完善鼓励家电、汽车摩托车、住房消费的财政政策,在全国率先推行家电下乡“代垫直补”兑现方式,对购买我省生产的补贴类汽车摩托车增加补贴,全省实际兑付补贴18.4亿元,销售产品543.7万件(台),居全国前列;省财政筹措7亿元,对3万户中低收入家庭购买住房给予财政补助、推动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促进住房消费。
●深入开展企业服务年活动。认真落实增值税转型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评审认定、再生资源增值税退税办理工作进度,积极争取国家提高有关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全年减轻企业和居民税费负担约260亿元。积极构建县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支持组建省担保集团,为金融机构增加中小企业贷款搭建平台,撬动全省中小企业担保贷款达470亿元,比上年增长2.4倍。筹措4.3亿元,采取产品储备、贴息、注入资本金等措施,支持煤化工、有色等重点行业企业恢复产能和产品升级。将涉企财税政策汇编成《财税服务企业指南》,向社会公开,并逐项公布政策咨询人员和电话,积极落实支持企业的各项政策。
(三)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增强发展后劲
●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全省财政投入资本金57亿元,并转入优质资产,在122个县(市、区)建立产业集聚区投融资平台,累计融资111亿元,推动标准厂房、园区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入驻企业9748户,全年销售收入5850亿元,从业人员148万,强化了产业集聚区的载体功能。
●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整合专项资金4.9亿元,支持实施转型升级“双百计划”,提高优势企业竞争力。落实奖励和补助政策,支持开展大招商活动,积极承接产业转移,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增加省级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继续向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注入资本金,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立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推动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加快发展新兴文化产业。省级设立1亿元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国际精品景区、旅游集聚区等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资金和重大科技专项资金拨付,对生物及新药、新能源、电子信息等36个重大高新技术产业项目,风力发电成套装备、锂离子动力电池和名优花卉新品种,以及产业化技术研发等项目等给予补助贴息,支持省院合作、重点实验室、科研机构和高校科研条件及能力建设,推进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改善科技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和科技成果转化,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筹措19.6亿元,支持436个淘汰落后产能和节能技术改造项目,开展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和可再生能源示范试点。筹措10.4亿元,对城镇污水管网建设实行“以奖代补”,支持建设全省环境自动监测体系。筹措5亿元,支持 874个建制镇建成了生活垃圾中转设施。筹措17亿元,用于林业生态省建设、天然林保护、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和退耕还林。在沙颍河、海河流域全面实行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运用经济手段调动各地保护环境的积极性。落实燃油税费改革各项政策,保证了改革期间分流人员队伍稳定和交通公路建设资金需要。
●缓解土地矿产等要素制约。安排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23.6亿元,支持土地整理开发复垦,缓解经济发展的土地制约。安排矿产资源勘查支出7.8亿元,支持地质勘查事业发展,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后续资源。
(四)增加“三农”投入,推动农村改革与发展
●提高粮食生产能力。面对60年来少见的冬春连旱和秋季飓风等严重灾害,省财政筹措15.5亿元,支持实施“抗旱浇麦保丰收600行动计划”和“秋粮夺丰收450行动计划”。筹措9.5亿元投入农业综合开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农田150万亩。落实农资综合补贴动态调整机制,筹措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7.5亿元,支持粮食生产核心区的95个县(市、区)小型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对90个产粮大县奖励14.2亿元。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继续实施粮食直补和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种类扩大到12大类84个品种,小麦、玉米、水稻等主要农作物良种补贴实行全覆盖,并推广现金直接发放方式。全省实际落实惠农补贴131.6亿元,新增31亿元。坚持“一分钱不能少、一户不能落下、一天不能耽搁”的要求,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支持现代农业发展。以粮食、畜牧两大产业为重点,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对生猪调出大县给予奖励,对生猪、奶牛、肉牛良种给予补贴,大力支持畜禽疫病防控,促进畜牧业发展。筹措3.5亿元,继续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综合运用各类财政资金,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产品加工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全省财政拨付保费补贴3亿元以上,开展了玉米、水稻、棉花、能繁母猪、奶牛等保险,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对县域金融机构涉农贷款增量实行奖励,促进贷款向农村倾斜。
●支持农业全面发展。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基本完成24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改建县乡公路6290公里、通村公路6510公里,改造危桥4万延米,新增户用沼气75万户,解决327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完成14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扶贫任务,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改造农村危房3.8万户。丹江口库区第一批移民搬迁正式启动。
(五)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支持就业再就业。全省筹措就业专项资金21.5亿元,支持落实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险补贴、开发公益性岗位、公共就业服务等政策,全省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39.3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4%。落实小额担保贷款财政贴息资金2.3亿元,增长2.8倍,引导贷款35亿元,帮助30万人实现自主创业,带动54万人实现就业。批准企业缓交五项社会保险费5.3亿元,阶段性降低四项社保资金费率减征4.6亿元,运用失业保险基金累计支付减负稳岗补贴1.3亿元,惠及企业3.7万户,职工440万人。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全省社会保障支出累计402.9亿元,各类社会保障对象待遇得到较好落实。拨付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补助资金76.2亿元,企业退休职工养老金月人均增加122元;拨付48.9亿元,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按时足额发放,月人均补差水平分别提高到131元和52元,并在春节和国庆节前,为城乡困难群众发放生活补贴;落实2.2亿元,保障农村五保对象基本生活和加强敬老院建设。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全省筹措拨付资金82.5亿元,支持实施农村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和城市中小学生免除学杂费政策,投入资金量和资助学生数均居全国首位。农村小学和初中生均公用经费分别提高到300元和500元。义务教育教师绩效工资基本兑现。落实资金19.8亿元,为127.3万名普通本科高校、高等职业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奖助学金。筹措17.6亿元,启动实施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职业教育攻坚计划稳步推进,107个职业院校实训基地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
●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围绕近期重点改革政策,完善财政投入机制。省财政筹措9.5亿元,建立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促进基本卫生服务均等化。筹措47.6亿元,支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由去年的91.8%提高到94.2%。筹措3.7亿元,支持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由去年的39.5%提高到89%。筹措1亿元,支持新建改建1万所村卫生室;筹措15.6亿元,支持31.9万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筹措2.1亿元,保障甲型H1N1流感和手足口病防控所需资金。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全省财政落实4.9亿元,支持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和农民体育健身等惠民文化工程,繁荣农村文化事业。支持免费开放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全面落实文化体制改革财税优惠政策,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
●强化住房保障。各级财政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34.2亿元,竣工廉租住房133.8万平方米、2.7万套,对22.4万户住房困难家庭发放租赁补贴,支持解决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
●增强维护公共安全投入。建立了“明确责任、分类负担、收支脱钩、全额保障”的政法经费保障体制,明确了“分项目、分区域、分部门”的政法经费保障办法,落实省对市县政法转移支付31.8亿元,为保稳定提供了有力支撑。
(六)推进财税改革,健全完善财政体制机制
●调整完善省与市县财政体制。改进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耕地占用税、罚没收入、社会抚养费等收入划分办法,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建立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完善均衡性转移支付制度,强化了财政体制在引导各地科学发展方面的功能,完善了推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保障。加大对财政困难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重点生态保护区、资源枯竭城市的转移支付力度。省对市县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达到1407.3亿元,增长32.7%。108个县(市)平均一般预算收入和支出规模分别达到4.1亿元和13.1亿元,比上年增加0.4亿元和2.9亿元。
●建立完善政府投融资体系。组建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搭建公益性事业融资平台;通过注入资本金、转入资产和运营过程中的财税政策扶持,支持组建省铁投、交投、水投、国控等投融资平台,支持设立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促进了政府性资金、资产、资源、资本的统筹运用,增强了政府调控能力。
●深化预算管理改革。部门预算进一步细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单位和资金范围继续拓展,省级扩大到所有基层全供预算单位。省级驻郑预算单位和11个省辖市本级实行公务卡改革。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机制进一步完善,全省完成政府采购350亿元,增长26%,节约率12%;送审投资额361.1亿元,平均审减16.2%。
●改进专项资金分配机制。探索建立公开招标或征集、专家评审等项目遴选机制和合同管理、预算审核、中期评估检查及绩效考评等监督管理机制,提高专项资金项目安排的科学性和资金使用效益。扩大“以奖代补”范围,强化了财政资金对社会资金的引导带动作用。
●强化财政监督检查。深入开展“财政监督管理年”活动,对中央新增投资和我省战危机保增长政策措施、十大实事等重大政策和重点支出实施跟踪监督,特别是对全省扩大内需等9大类专项资金和财政资金安全情况进行了全面监督检查,及时查处和纠正了一批违法违纪问题,促进了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认真开展了“小金库”专项治理,查处了一批典型案件,严肃了财经纪律。开展了交通运输、能源资源、医药卫生、公用事业等为重点的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规范了财经秩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不足,财政收入增幅和质量还不够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人均财政收支水平处于全国落后位置,多数事业发展人均支出水平比较低;预算编制需要进一步细化,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均衡;财政监督体制不够健全,重分配、轻管理的现象仍然存在,截留、挤占、挪用、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资金使用效益有待进一步提高等等。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10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着力促进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推进财税制度改革,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社会保障、保障性住房、节能减排以及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促进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地区协调和城乡统筹发展,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增收节支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加强税收征管和非税收入管理,从严控制一般性支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二)2010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足额安排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十项民生工程等各项民生支出。保中央投资项目配套,保运转支出需要。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医疗卫生、文化发展、计划生育和公共安全支出。加大自主创新、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投入。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各项非税收入、政府性基金等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2010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2010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形势最为复杂的一年,财政工作面临的形势十分严峻。收入方面,经济快速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企业效益还没有根本好转,加上消化以前年度亏损,主体税种增收面临较大困难,财政收入短期内难以随经济回升而实现较快增长;结构性减税政策继续执行,预算执行中很可能出台一些新的减税政策,也将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方面,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扩大消费、调整收入分配、改善民生、发展社会事业作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对地方财政支出的要求会更高;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也增加财政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将非常突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和政策变化,2010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10%。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
(四)2010年省级预算安排
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91.6亿元,比2009年实际完成数(快报数)增长6%。
●税收收入安排43.9亿元,增收1.4亿元,增长3.2%。其中:增值税(地方部分,下同)6.5亿元,增长10.9%;营业税7.8亿元,下降13.6%,主要是郑西铁路2009年底基本完工,建筑安装营业税相应减少;企业所得税29.5亿元,增长7%。
●非税收入安排47.7亿元,增收3.8亿元,增长8.8%。其中:专项收入29.1亿元,增长14.8%,主要是“两权”收入26.8亿元,增加3.9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3.7亿元,增长5.9%;罚没收入3.9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
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354亿元,按可比口径比2009年预算增长6%。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91.6亿元,加上体制结算收入262.4亿元,省级财力共354亿元,全部安排支出。扣除政策性列收列支项目50.8亿元后,省级可统筹安排财力增加11.6亿元,仅增长4%,优先保障人员工资福利增支、各项法定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其他项目支出只能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主要科目支出安排情况是:
教育支出44亿元,增长5%;
科学技术支出5.8亿元,增长5%;
农林水事务支出19.2亿元,增长5%;
文化支出7655万元,增长4.5%;
计划生育支出9309万元,增长4.5%;
医疗卫生支出15.5亿元,增长4.5%;
环境保护支出4439万元,增长4.5%;
基本建设8亿元,与上年持平;
预备费8亿元,与上年持平;
列收列支项目支出50.8亿元,增长20.3%,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郑西和石武铁路营业税、行政性收费等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政策性列支返还支出。
3. 省级基金预算安排96.3亿元,比上年增长90.5%,主要是车辆通行费66亿元由预算外纳入基金预算管理。省级预算外收入安排80.7亿元,比上年下降47.7%,主要是部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管理及取消(停征)部分收费项目。
三、2010年财政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关键之年。工作中,将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切实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切实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切实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更加注重深化财税改革,切实优化财政体制机制;更加注重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绩效。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支持扩大消费需求。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促进提高低收入者劳动报酬。支持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提高农民收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部分优抚对象待遇和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支持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认真落实促进消费的各项政策,大幅提高家电下乡补贴产品最高限价,争取将电动自行车纳入补贴品种,将汽车下乡政策延长到2010年底,将国有农场、林场职工纳入补贴范围。提高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标准。
●支持扩大投资需求。积极争取中央新增投资,落实地方配套资金,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设施、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事业、节能环保以及企业技术改造等领域和困难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代理发行债券额度,将债券资金优先用于落实中央投资公益性项目配套。落实奖励政策,支持招商引资和承接产业转移。支持省直属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中心等投融资平台开展投融资业务,加快公益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服务企业。落实减半征收小型微利企业所得税等结构性减税政策,加快税收优惠政策和涉企财政资金拨付办理进度,确保企业及时受益。加强与重点企业的联系,及时帮助企业解决涉及财税方面的困难。加大财税政策宣传力度,帮助企业熟悉政策,更好地运用政策。
(二)积极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支持产业集聚区发展。进一步完善财政体制,对省级从产业集聚区集中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收入,实行核定基数、超收返还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加快向产业集聚区集中,增强其自我积累和发展能力。落实对产业集聚区发展的奖励政策,调动其发展积极性。
●支持现代产业体系建设。认真研究制定我省十大产业振兴、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财税扶持政策,整合财政专项资金,支持实施“双千工程”,加大对产业结构升级有引领作用、对增强发展后劲有重要意义的重大项目扶持力度,加快提升产业竞争力。研究有效措施,确保各级财政购买性支出在同等条件下优先采购我省产品。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和小城镇发展的公共财政制度。
●支持自主创新体系建设。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支持重点企业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和解决发展中的突出问题。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继续加大企业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建设支持力度,推进实施重大公益性科研项目、科技创新人才工程建设,改善科技基础条件,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创新科技投入管理机制,把企业自身研发投入和科研成果转化作为申请财政科技经费支持的重要条件,引导和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对国产首台(套)装备给予财政补助。
●推进节能减排。通过奖励、补贴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节能技术和设备。推进节能产品惠民工程,鼓励节能产品生产与消费。大力支持太阳能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能源利用、电动汽车等项目,继续实施燃料乙醇补贴,推进能源结构调整。加强重金属污染治理,加大重点流域环境保护力度。推进排污权交易试点。增加农村环境保护资金投入。支持林业生态省建设。
(三)加大强农惠农政策实施力度
●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围绕落实粮食生产核心区规划,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力度,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和高标准农田示范工程建设。整合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资金,支持做好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发。加大对产粮大县的扶持力度。整合资金,以良种培育为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全面完成大中型水库除险加固任务,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重点工程以及农村电网改造等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经济。完善贷款贴息和补助等方式,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产业结构调整和现代农业建设,积极推动粮食、畜牧、食用植物油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扶持。加大对农机专业合作社等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扶持力度。支持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加快农业开发产业投资基金运作步伐,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研究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范围。加强农村劳动力培训。加大扶贫开发投入,提高农村贫困地区和贫困农民自我发展的能力。
●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和社会事业发展。在信阳市开展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自行开展试点,探索农村公益事业建设投入新机制。完善村级组织运转经费保障机制。将农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干部、志愿服务贫困县大学生、到村任职高校毕业生、农村实用人才工作报酬及生活待遇等纳入基本支出予以保障。继续支持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
(四)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投入
●积极促进就业再就业。加大资金投入,将2009年到期的就业扶持政策再延长一年,促进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困难群体的就业问题,保持就业局势基本稳定。完善就业政策。支持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和公共就业服务,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特别是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的就业援助力度。继续搞好小额担保贷款贴息,支持就业和创业。
●促进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支持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扎实推进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加大农村教师培养培训支持力度。建立健全农村中小学预算编制管理制度,规范义务教育经费管理。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认真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大中专学生资助政策及中等职业学校农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免学费政策。改革中等职业学校预算管理办法,探索中等职业学校办学经费按在校生人数、毕业生就业率核定预算的办法。建立控制高校财务风险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扎实做好21个县(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落实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跨地区转移接续暂行办法。进一步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适时调整优抚对象等人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按2009年月人均基本养老金的10%左右继续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进一步完善落实被征地农民补偿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在绩效考核基础上,按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办法,保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经费和正常运转。支持6个试点市的47个县(市、区)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将各级财政补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落实破产企业退休人员纳入城镇职工医疗保险政策,探索困难企业退休人员参保的有关措施。健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推进绩效考核和政府购买公共卫生服务。加大城乡医疗救助支持力度。保障防控甲型H1N1流感所需经费。
●加快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积极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支持新建、改建、收购廉租住房,进一步提高租赁补贴标准,扩大保障范围,并探索建立廉租住房租售并举制度。落实保障性住房税收优惠和收费基金减免政策。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完善制度和政策,继续推进城市和工矿棚户区改造、扩大农村危房改造试点范围。
●支持文化事业发展。继续支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乡镇文化站建设,以及市县两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建设等惠民工程。支持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重大项目。认真落实财税优惠政策,继续支持文化体制改革。
●促进公共安全。研究制定基层政法部门分类公用经费标准、业务装备标准和业务装备配备规划,建立经费分配与经费使用效益和管理水平相联系的约束激励机制,确保经费保障政策落实,提高困难地区经费保障水平。加强监狱安防设施建设,研究制定监狱罪犯劳动补偿费管理办法,支持推进监狱体制改革。支持加大食品药品质量安全和企业安全生产监管力度,保障安全发展。
(五)持续推动财政改革创新
●健全完善财政体制机制。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进一步理顺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财政体制,巩固完善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健全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为基层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提供基本财力保障。改进转移支付分配办法,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创新监督机制,建立职责清晰、分工明确、相互支持、相互制约的财政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推动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共同发挥作用。加强基层财政建设,健全完善涉农资金监管机制。
●健全有机衔接的政府预算体系。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全面细化政府性基金预算编制内容,做好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实施工作,积极稳妥试编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级和省辖市进一步细化部门预算,县级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将省市各类财政资金和各级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范围,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加快建立省与市县一体化的预算执行动态监控机制。省辖市市直单位全面实施公务卡改革,并在有条件的县(市)进行试点。各级执收单位全部实施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采购操作执行行为,提高政府采购监管水平。积极发挥财政投资评审服务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的作用,健全完善“先评审后下达支出预算、先评审后进部门预算、先评审后办理追加调整”机制。
●强化预算管理。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继续推进预算编制与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有机结合,制定省级通用资产配置和更新标准,探索实行资产处置新机制,设立省级“政府公物仓”。加强预算执行管理,强化部门预算责任,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强分析和动态监控,完善评价体系,增强预算执行的均衡性。
●狠抓增收节支。依法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控制减免税,制止和纠正越权减免税收,严厉打击利用假发票等手段偷骗税违法活动,确保应收尽收,努力实现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加强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收缴管理,防止收入流失。按照“正税清费”的原则,严格非税收入管理,逐步取消预算外资金。保障重点支出需要,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务购车、接待、会议、出国等支出实行零增长。严格控制各类论坛、庆典活动。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行为。
●强化财政监督。继续开展重大财税政策实施情况专项检查,保障政策落实,重点加强对政府投资的监督检查,坚决查处财政违法行为。推进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公开机制和有效的问责机制。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财务管理及会计信息监督检查工作。继续下大力气抓好“小金库”专项治理工作,促进建立完善防治“小金库”的长效机制。推动预算公开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
●加强债务管理。加强政府性债务管理,防范财政风险,促进财政可持续发展。建立各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管理信息系统、会计核算和统计报告制度,逐步实现对各级政府及其融资平台公司债务的动态监控。对政府举债与融资平台公司融资实行分类管理,对政府债务收支逐步实行预算管理。严格按照《预算法》、《担保法》等有关法律规定,禁止违规提供担保,停止对《担保法》规定之外的贷款和其他债务承担担保责任。继续加强国际金融组织和外国政府贷款管理。
各位代表,2010年财政工作形势严峻,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圆满完成今年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目标,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实现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