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
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   |   发布时间:2009-03-12 14:54
——2009年1月12日在河南省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
第二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钱国玉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河南省2008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9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2008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8年,是我省近年来经济社会发展遇到困难最多、挑战最大的一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经济运行下滑,企业效益下降,改善民生和扩大市场需求等增支压力加大,预算执行十分困难。在省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财政工作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财政政策,积极应对困难和挑战,在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上,财政收支规模实现新突破,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预算执行情况总体较好。
  (一)全省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突破1000亿元,完成1009.1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03.4%,比上年增长17.1%,增收147.7亿元。在组织收入过程中,坚持实事求是,严格依法征税,落实税费优惠政策,规范非税收入管理,努力实现财政经济协调增长。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9.8亿元,为预算的96.2%,增长5.9 %,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7.9%。收入比预算减收3.1亿元,主要是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行政事业性收费减收较多。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32.7亿元,为预算的103.3%,增长16.1%,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52.8%。
  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66亿元,为预算的105.2%,增长21.2%,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39.3%。
  ●分项完成情况
  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完成742.2亿元,增长18.8%,增收117.7亿元。其中:增值税153.9亿元,增长18.4%;营业税209.5亿元,增长13.8%;企业所得税116.7亿元,增长13.6%。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73.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省非税收入完成266.9亿元,增长12.7%,增收30亿元。
  在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09.1亿元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中央支持,中央对我省各项补助1298.9亿元,比上年增加245.6亿元;加上预算外调入资金8.3亿元、上年结余结转102.7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33.9亿元,全省收入总计2385.1亿元。
  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突破2000亿元,完成2283.9亿元,为调整预算2361.7亿元的96.7%,增长22.2%,增支415.5亿元。预算执行中,加快支出进度,确保重点支出。全省财政筹措落实“十大实事”资金470亿元,比上年增加225亿元,财政支出进一步向民生倾斜。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422.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4.6%,增长21.1%,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8.5%。
  省辖市本级与市辖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752.7亿元,增长 19.6%,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33%。
  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108.4亿元,增长24.5%,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3个百分点;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48.5%。
  ●主要支出完成情况
  教育支出完成443.7亿元,增长22.1%;
  科技支出完成30.2亿元,增长21.3%;
  农业支出完成210亿元,增长36.9%;
  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完成41.2亿元,增长25.2%;
  社会保障与就业支出完成328.9亿元,增长17.1%;
  环境保护支出完成75.6亿元,增长51.6%;
  一般公共服务支出完成407.8亿元,增长14.9%;
  公共安全支出完成139.4亿元,增长17.1%。
  3.基金和预算外资金收支情况。全省基金预算收入419.4亿元,增长54.9%;基金预算支出409.9亿元,增长56.2%。省级基金预算收入93.9亿元,基金预算支出26亿元,主要是省级养路费、客货运附加及土地有偿使用收入等大部分补助市县,支出反映在市县。
  全省预算外资金收入306亿元,支出304.4亿元。省级预算外收入135.5亿元,支出128.3亿元。
  预计全省预算收支可以实现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中央结算后,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在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情况下,坚定不移推进科学发展,适时调整财政调控经济运行方向、重点和力度,支持扩大市场需求,推进发展方式转变,着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
  ●增加政府投资。经济运行中的主要矛盾转向需求不足后,省财政紧急筹措拨付42亿元,落实“减负、促消、增信、保收、节支”措施,支持经济发展和改善民生,带动社会投资和消费。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后,迅速行动,积极跟进,争取中央新增投资63.48亿元,并及时落实配套资金,加快拨付、跟踪监督,拉动投资增长。
  ●落实税费优惠政策。严格按规定及时办理减税、免税、退税,促进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对郑州等5个增值税转型试点市八大行业进项税额抵扣19.6亿元。对审核认定的126家高新技术企业执行15%所得税优惠税率。办理出口退税55亿元。落实促进房地产业发展税收政策,下调契税税率,暂免征收个人购销住房印花税,免征销房土地增值税。取消和降低行政事业性收费156项,年减轻企业和群众负担20亿元。省级筹措招商引资专项资金5000万元,资助、奖励重大投资项目引进和跨国公司到我省设立研发机构。
  ●推进工业结构调整和服务业加快发展。省财政落实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2.5亿元,支持重点企业技术改造、设备更新和产业优化升级。落实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1亿元,扶持150户省重点服务业企业加快发展。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省级集中科技资金3.9亿元,支持中信重机等重大科技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重点实验室建设等。落实企业自主创新资金5000万元,支持河南中光学集团有限公司等重点企业关键技术研发。
  ●支持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省财政筹措21.7亿元,支持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启动全省环境监控系统建设。投入18.1亿元,支持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资源枯竭城市经济转型。投入17.6亿元,支持林业生态省建设和退耕还林等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促进环境改善。落实10.9亿元,集中支持重点矿种地质勘查,增强资源保障能力。提高耕地占用税税额标准和部分矿产资源税率,完善土地和矿产资源专项资金管理,促进资源节约和合理利用。
  ●缓解中小企业困难。落实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升级财税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增加省中小企业担保中心资本金5000万元,提高其担保能力。省和县(市)财政各筹措8亿元,确保在今年3月底前全面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
  (三)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
  ●大幅增加惠农补贴。扩大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规模,新增家电下乡补贴和水稻良种补贴,惠农补贴达16项,补贴资金达100.5亿元,比上年增加45.8亿元。坚持“一分钱不能少、一户不能落下、一天不能耽搁”的工作要求,确保国家惠农政策落实到位。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对90个产粮大县奖励13.6亿元,对24个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县中低产田改造投入2.8亿元,对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和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投入1.8亿元,支持改善粮食生产条件。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省财政筹措农业结构调整、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龙头企业参股经营、产油大县奖励、生猪调出大县奖励和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等资金13.2亿元,支持优势粮油、畜禽生产加工,启动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筹措保费补贴8000万元,在南阳、周口、信阳三市开展棉花和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
  ●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省级设立新农村建设引导资金,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整治。全省财政筹措落实36.3亿元,支持解决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和新建农村沼气、改造农村公路、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省级筹措9.2亿元,支持燕山等水库建设、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雨水情监测体系和农田水利建设。探索建立村级经费保障机制,村均经费补助标准提高到3万元。
  (四)支持文化强省建设
  ●促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省财政落实3.9亿元,支持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和实施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千场舞台艺术送农民”和农民体育健身等惠民文化工程,繁荣农村文化事业。落实4798万元,支持免费开放公益性博物馆、纪念馆。落实3348万元,支持全国图书博览会、亚洲艺术节等重大文化经贸活动开展。
  ●推进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省级安排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河南手机报等19个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注入资本金1亿元,支持设立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搭建文化产业发展融资平台。研究实施文化体制改革财税优惠政策,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步伐。
  ●加大文化基础设施投入。省财政落实2亿元,支持河南艺术中心、省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中国文字博物馆、金版大厦等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落实1.3亿元,支持重点文物单位、大遗址保护和丝绸之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落实1.4亿元,支持伏牛山生态旅游公路建设和重点风景名胜区设施改善。
  (五)加大民生投入
  ●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全省落实就业补助16亿元、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奖励9000万元,促进就业再就业和全民创业。省财政筹措123.4亿元,提高社保对象和困难群体补助标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人均增加103元。城乡低保对象人均月补差水平由上年的不低于70元和30元分别提高到125元和50元。五保供养对象集中和分散供养标准分别由年1200元和1000元提高到1400元和1100元,集中供养率由30%提高到42%。继续提高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10.9亿元,解决移民生活困难。落实15.7亿元,帮助政策性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安置和退休人员参加城镇职工医疗保险。
  ●增加教育投入。全省财政落实72.1亿元,继续对1312万名农村中小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大幅提高农村中小学校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帮助解决农村中小学校取暖问题,免除178万名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省财政筹措10.1亿元,支持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和图书教学仪器设备充实工程等。全面清理并基本锁定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省财政落实4.4亿元,支持郑州大学“211”三期工程建设、河南大学省部共建、高校重点学科和实验室建设、高校贷款贴息等,提升高等教育水平。省财政落实1亿元,支持启动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对高校和中职学校学生发放奖助学金20.5亿元,对高中家庭特别困难学生发放生活资助费7206万元。
  ●增加公共卫生投入。全省财政落实63亿元,支持全面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在18个省辖市实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统一提高到不低于80元。筹措城乡医疗救助资金3.2亿元,资助城乡低收入居民参加新农合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对住院负担过重群众给予二次救助。省财政落实3.1亿元,提高艾滋病防治一线医务人员待遇和补助定点医疗机构,对艾滋病患者及致孤人员实施免费救治和生活救助。筹措4.9亿元,支持8000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建设和县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院改造。完善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对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发放奖励扶助资金6506万元。
  ●增加维护社会稳定投入。省财政筹措10.4亿元,补助县级公检法司机关办案、技术装备购置和基础设施维修,提高基层执法办案能力。筹措2.7亿元,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和改善公安监管场所设施。筹措3亿元,启动尾矿库治理。落实1.2亿元,支持平煤等煤炭企业安全技术改造。筹措9.5亿元,支持抗击雨雪冰冻、干旱灾害和抗震救灾、对口支援四川省江油市灾后重建。筹措2.5亿元,对奶粉事件婴幼儿实施免费筛查和垫付救治费用,并在全国率先对奶牛养殖场(户)给予补贴,增强应对突发事件财政保障能力。
  ●增加保障性安居工程投入。落实促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和住房租赁市场发展的财税扶持政策。省财政筹措廉租住房保障资金5.8亿元,支持建设廉租住房和对城镇低保家庭发放租赁补贴。全省财政累计落实18.8亿元,支持全面完成省属六大国有煤矿棚户区改造任务。
  ●实施物价补贴和补助。连续两次调高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对高校学生发放临时生活补贴和食堂补贴1.6亿元,对受成品油调价影响较大的城市出租车等五大行业发放石油价格补贴11.7亿元,缓解物价上涨影响。
  (六)支持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对困难市县扶持力度。改进一般性转移支付分配办法,在确保工资、运转等基本支出的同时,按人均支出差异实施“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转移支付”,促进财力配置向人均支出水平低的市县倾斜。2008年,省对市县财力性一般转移支付增长31%。全省所有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均超5亿元,其中48个超10亿元,基层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保障能力提高,差距进一步缩小。
  ●加大对又好又快发展县(市)奖励力度。及时兑现3亿元,对20个经济发展强县、10个快县给予奖励,鼓励其加快发展。落实22.2亿元,对县(市)增加税收收入、优化财政收入结构、保障法定支出和医疗卫生支出、控制财政供养人员、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给予奖励。全省有23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5亿元,其中8个超10亿元。
  ●加大对黄淮四市、贫困地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支持力度。省财政落实黄淮四市发展资金4亿元,支持169个工业聚集区、农业产业化等项目建设,增强发展后劲。落实1.2亿元,对黄淮四市本级应配套农村义务教育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给予补助,减轻其配套压力。筹措5.2亿元,支持1156个贫困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筹措专项转移支付1.8亿元,支持革命老区县和民族区、乡镇加快发展。
  (七)加强和改进财政管理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省级部门预算编制实行“整合资金、分口切块、政府定规模、主管副省长组织协调部门定项目、财政部门汇总平衡报政府审定”的办法,增强各部门预算编制的责任。扩大细化部门预算试点,省级10个部门年初预算安排专项支出原则上全部细化到具体项目和单位,增强预算执行刚性和约束力。将行政事业单位资产购置纳入部门预算,建立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有机结合机制,探索资产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途径。在县(市)全面推行部门预算,提高基层预算管理水平。
  ●强化预算执行动态监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资金范围进一步扩大,财政收支效率进一步提高。在省级102个预算单位和8个省辖市本级推行公务卡制度,提高公务消费透明度。完善管理制度,扩大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规模。全省完成政府采购245亿元,增长18%;评审政府投资344.4亿元,审减投资57.7亿元。
  ●完善财政专项资金监管。坚持先立“规矩”、再分配资金,逐项制定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向社会广泛征求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意见,对企业自主创新资金、地质勘查基金等分配使用实行公开招标,对惠农补贴政策广泛宣传,增强大额资金分配使用和管理透明度。
  ●加大财政监督力度。坚持依法理财,按照建立事前、事中和事后监督相结合、贯穿财政管理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机制要求,创新监督理念,改进监督方式,重点加强对“十大实事”、社会保障等民生资金和重大专项资金使用及重大财税政策执行情况的跟踪监督,开展政府采购执行、彩票资金管理、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师事务所执业质量等专项检查,规范财经秩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受经济增长下滑影响,财政收入增长明显放慢,财政保障能力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加剧,支出压力进一步加大;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处在全国落后位置,多数事业发展人均支出水平仍比较低;财政收入结构需要进一步优化;预算编制还不够科学精细;财政专项资金使用分散、绩效有待提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财政监督管理需进一步加强。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9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9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八届九次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按照“防冷消滞、保暖促长”的要求,认真落实积极财政政策,扩大政府投资,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促进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增收节支、统筹兼顾、留有余地的方针,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财政资金绩效,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良好态势、实现中原崛起提供坚强保障。
  (二)2009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合理安排收入计划。
  ●按照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重点的要求,安排各项支出。足额安排人员工资福利性支出、“十大实事”等各项民生支出。足额安排江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对口援建资金。保中央投资项目配套,保运转支出需要。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增加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文化发展和计划生育支出。加大节能减排、环境治理投入。加大公共安全投入。
  ●树立过紧日子思想,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勤俭办一切事业。
  ●统筹安排一般预算财力、各项政府非税收入、一般转移支付等各类财政资金,科学配置财政资源,集中财力办大事。
  (三)2009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2009年,可能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也将是财政十分困难的一年。财政收入增长既面临经济增速放缓和企业效益下降的不利影响,也存在增值税转型、扩大内需、税费优惠等政策性减收因素。支出方面,刺激经济、深化改革和改善民生,又需要较多增加财政支出;财政支出基数大、刚性强,也增加财政支出压力。财政收支紧张矛盾将非常突出。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和税费政策变化,2009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为增长9%左右。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
  (四)2009年省级预算安排
  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78.1亿元,比2008年完成数下降2.2%
  ●税收收入安排37.2亿元,增收5.1亿元,增长15.7%,其中:增值税6.9亿元,增长13.8%;营业税4.2亿元,增长27.3%,主要是石武高速铁路建设营业税增收1.7亿元;企业所得税26.1亿元,增长14.5%。
  ●非税收入安排40.9亿元,减收6.8亿元,下降14.3%。其中:专项收入25.8亿元,减少0.4亿元;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10亿元,减少6.4亿元,主要是个体工商户管理费和集贸市场管理费停止征收、第二代居民身份证集中换发结束和国家严控耕地占用,工商、公安和国土部门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分别减少3.9亿元、2.6亿元和1亿元。
  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71亿元,比2008年预算增长10.6%
  省级可安排支出27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78.1 亿元,体制结算收入192.9亿元,全部安排支出。
  ●基本支出安排126.4亿元,增长23.7%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109.5亿元,占支出的40.4%,增加27.1亿元,增长32.9 %,主要是人员经费增支较多。
  商品和服务支出16.9亿元,占支出的6.2%,增加0.9亿元,增长5.6%,主要是增加人员编制相应增加公用经费。
  ●项目支出安排144.6亿元,增长1.2%
  按照全国人大确定的经常性收入口径,2009年省级财政经常性收入预计比上年增长6.3%。新增财力主要用于人员工资福利增支,各项法定支出和重点项目支出按照高于经常性收入安排,其他项目支出只能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除人员、公用经费外,主要科目项目支出安排情况是:
  教育项目支出7.7亿元,增长10%。
  科学技术项目支出4.2亿元,增长10%。
  农林水事务项目支出16.3亿元,增长10%。其中:安排农产品加工专项资金1亿元。
  文化项目支出3.5亿元,增长8%。
  医疗卫生项目支出5.8亿元,增长8%。
  计划生育项目支出0.8亿元,增长8%。
  环境保护项目支出0.3亿元,增长8%。
  基本建设支出8亿元,与上年持平。
  预备费8亿元,按照《预算法》规定安排,增加6500万元。
  列收列支项目支出42.2亿元,比上年减少3.4亿元,下降7.5%,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及价款收入、排污费、行政事业性收费等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郑西及石武铁路营业税、煤炭企业所得税政策性列支返还支出。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专项支出17.4亿元,其中:偿债准备金2亿元;工业结构调整专项资金1.8亿元;服务业发展专项引导资金1亿元;招商引资专项资金5000万元;企业自主创新资金5000万元;南水北调基金4500万元;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4000万元;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5000万元;信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3000万元;省属中小企业改革改制补助资金2000万元;按规定安排支援江油重建资金等。
  3.省级基金预算安排79.3亿元,比上年下降8%。省级预算外资金安排148.3 亿元,增长10.1%。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年初财力紧张,今年省委、省政府确定安排的一些项目支出和落实积极财政政策配套资金,需在预算执行中通过争取中央补助或在中央财政代地方政府发行债券筹措的资金中安排。
  三、2009年财政工作重点
  2009年,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是落实好积极的财政政策,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保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中原崛起提供坚强保障。工作中,将处理好扩张总量与调整结构、扩大内需与稳定外需、减税增支与增收节支、财政调控与市场机制等四个方面的关系,并把握好五个着力点,即扩大政府公共投资,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增加财政补助规模,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着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义,发挥财政调控经济职能,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见效的政策措施,扩大市场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用好国家扩大政府投资政策。抓住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机遇,及时筛选、报送项目,落实配套资金,加快资金拨付和监督,努力争取多使用、使用好中央政府投资,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升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等项目,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加快专项支出进度,确保资金早到位、早见效。创新政府投资机制,强化财政资金带动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国家鼓励产业和项目。同时,优化支出结构,加大对保障性安居工程、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改善消费预期。
  ●提高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体收入。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人均月增加100元以上。农村五保对象集中供养标准由年人均1400元提高到1600元。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标准由人均600元提高到840元。落实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提高优抚对象和建国前老党员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等政策。提高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农资综合直补标准,扩大补贴范围。扩大家电下乡补贴品种。健全补贴和补助制度,完善兑现、发放办法,确保各项政策落到实处。
  ●认真落实扩内需保增长的税费优惠政策。全面实施消费型增值税,落实好促进就业、中小企业发展、住房交易相关税收优惠和出口退税等政策,促进企业增加投资,扩大居民消费。全面实施燃油税费改革。取消养路费等六项收费和政府还贷二级公路收费。巩固清理规范行政事业性收费政策成果,继续清理、整合和规范现行收费,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二)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基本要求,把“扩内需、保增长”和“调结构、促转型”有机结合起来,集中财力加强经济发展薄弱环节。
  ●支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综合运用工业结构调整、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服务业发展引导和信息产业发展等专项资金,推动工业主导产业优化升级、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壮大和物流、旅游、文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
  ●支持构建现代城镇体系。多方筹措资金,改善中心城市和城镇基础设施,提升承载能力,培育经济发展增长极。
  ●支持构建自主创新体系。加大财政科技投入,整合科技资源,用好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集中支持实施重大科技专项、重大关键技术开发、企业研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落实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财税政策,促进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支持产业集聚区建设。加大对产业集聚区内供排水、污水垃圾处理、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促进产业集聚区整合资源、提升功能、强化特色、增强竞争力。完善扶持县域经济、黄淮四市发展政策,重点支持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产业结构调整项目建设,促进县域产业集约集群发展,提升县域经济发展质量和水平。
  ●支持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继续实施“以奖代补”,支持实施重大节能工程、淘汰落后产能、重大减排项目、城镇污水处理设施配套管网和重点流域污染治理项目建设。完善煤炭等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全省环境自动监控系统建设。继续支持林业生态省建设。
  (三)着力推动农业农村持续发展
  坚持“以粮为基、统筹三农、推动全局”,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
  ●支持粮食核心区建设。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中低产田改造、高标准农田建设、农田水利建设、大中型灌区配套改造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投入,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增加产粮大县奖励,实施“食用植物油倍增计划”,鼓励有潜力的县(市)多产粮,稳定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综合运用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综合开发等专项资金和促进生猪、油料、奶业发展财税扶持政策,采取贷款贴息、补助、参股等方式,重点扶持粮油、畜禽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销售,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竞争力。
  ●支持农村社会全面进步。推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环境综合整治投入,支持改建县乡公路和通村公路、改造大中危桥、解决安全饮水问题、推进户用沼气和“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将农村公路管护纳入财政支持范围。实行新的扶贫标准,对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面实施扶贫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民族地区支持力度。全面落实库区移民搬迁政策。
  ●支持创新农村金融服务。综合运用贴息、保费补贴、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引导信贷和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全面开展能繁母猪和奶牛政策性保险,继续开展棉花、水稻等政策性保险试点,试行玉米政策性保险,探索建立以财政为依托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四)着力支持文化强省建设
  认真落实和完善财税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推动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
  ●支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支持实施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公益性放映、农民体育健身、农家书屋、“舞台艺术送农民”和乡镇综合文化站等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全省博物馆、纪念馆免费开放。
  ●支持发展文化产业和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加大对100家重点文化企业扶持力度,做大做强文化产业集团。继续充实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资本金,拓宽融资渠道。全面落实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财税优惠政策,支持5个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市和8个文化改革试验区发展,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步伐,深化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增强文化发展活力。
  ●支持打造文化品牌。筹措重点精神产品资助资金,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设。继续支持整合文化旅游资源,加强重点景区建设,打造知名文化旅游品牌。支持办好中原文化澳洲行、中原文化港澳行等重大文化交流活动,扩大中原文化影响力。
  ●支持重大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支持省体育中心游泳跳水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省广电发射塔等重大文化项目建设。加强重点文物单位、大遗址保护力度,支持嵩山历史建筑群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实施开封古城墙保护工程。
  (五)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坚持以人为本,以办好“十大实事”为重点,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加快推进社会事业发展,让群众更多地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村中小学校公用经费标准。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两免一补”和免除城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支持解决城乡中小学校舍安全问题。基本完成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化解工作。认真落实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加快建设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验区,重点支持实施职业教育攻坚计划。进一步落实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继续支持郑州大学加快实施“211”工程三期,推进河南大学省部共建。
  ●支持加快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支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将在校大学生全部纳入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范围。妥善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问题。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并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有机衔接。加强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增加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和职业病防治投入,免费对贫困白内障患者实施10万例复明手术。做好艾滋病救治救助工作。
  ●支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认真落实扩大就业和全民创业财税政策。继续对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公益性岗位开发和农民工技能培训等给予补贴。发挥政府公共投资和重大项目带动就业作用,在农林水利、国土整治、生态环保等工程建设中,尽可能安排农民尤其是返乡农民工就业,实行以工代赈。按规定对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实施缓缴社会保险费、降低社会保险费率等政策,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稳定用工岗位。加大就业援助力度。健全小额担保贷款基金管理办法,充实担保基金,落实贴息政策。把大学毕业生、返乡农民工创业等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财政投入,吸引社会资本参股,争取五年内使全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资本金规模达到100亿元。
  ●支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做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确保失业保险金按时足额支付。实施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加强城乡低保制度与医疗救助、最低工资、农村五保供养、自然灾害生活救助等制度的衔接。
  ●支持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落实税费优惠政策,多渠道筹集廉租住房保障资金,主要以实物方式,结合发放租赁补贴,解决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支持经济适用房建设、棚户区改造和旧住宅区整治,完善住房保障体系。
  ●支持维护社会稳定。支持食品药品质量检测设施建设和开展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对企业安全生产技术改造支持力度。按照司法经费保障体制改革部署,明确经费保障责任,制定经费保障标准,建立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加大基层政法专款补助力度,推进监狱体制改革和监管场所改造顺利实施,促进平安河南建设。
  (六)着力完善体制机制
  把改革创新作为发展动力,完善财政分配机制,深化管理制度改革,着力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政体制机制。
  ●完善省对市县财政体制。本着鼓励科学发展、促进企业战略重组和资源整合、财力和事权相匹配、保存量、调增量、公平和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优化全省财力分配结构。分类实施激励性财政政策,鼓励经济基础较好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竞相发展。完善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困难地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县级最低基本支出保障机制,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能力。推进省直管县财政管理方式改革。转变充实乡镇财政职能,确保各项惠农政策落实。
  ●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细化部门预算,规范预算编制办法。深化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投资评审管理制度改革。建立重大项目支出预算事前评审机制,完善项目库管理。完善财政预算体系,推进一般预算、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资产预算和债务预算的有机衔接,增强预算的完整性、科学性和透明度。
  ●完善公共资源、资产、资金、资本有效利用机制。健全土地、矿产资源、环境保护等财政性专项资金管理制度,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专项转移支付制度,实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增强政府调控调节能力。
  (七)着力强化管理监督
  大力开展增收节支,加强财政资金筹集、分配、管理的全过程监督,提高财政运行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确保积极财政政策实施效果。
  ●严格依法组织收入。正确处理减免税费与保持财政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的关系。坚持依法治税,认真落实减免政策,堵塞征管漏洞,做到应收尽收。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在预算外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大部分纳入预算管理。继续优化收入结构。严厉打击偷逃税行为,严禁越权减免、乱收乱罚、收过头税和虚收空转。
  ●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公务购车和用车经费、会议经费、公务接待费、出国(境)经费等支出实行零增长。扩大公务卡实施范围,强化公务支出管理。严肃财经纪律,坚决反对大手大脚花钱和铺张浪费的行为。
  ●严格政府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管。重点加强对重要项目安排、大额资金调拨、大宗物资采购和民生项目的监督,严肃查处挤占、挪用、截留、骗取资金,确保政府资金使用安全、合规、有效。
  ●严格支出绩效监督。探索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考评机制,选择部分重点项目、民生项目进行绩效考评试点。加大对“十大实事”资金使用、行政事业单位人员工资和社会保障对象补助、补贴发放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民生政策落到实处。严格会计质量监督。自觉接受人大、审计监督。推进财政政务公开,方便社会监督。
  各位代表,2009年财政工作形势严峻,责任重大。我们将继续在省委正确领导和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定信心,扎实工作,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加快中原崛起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