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3年财政决算和2004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来源:预算处   |   发布时间:2008-05-25 10:43
关于河南省2003年财政决算和
2004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报告
——2004年7月27日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十次会议
省财政厅厅长   赵江涛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报告 2003年全省财政决算和今年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请予审议。

一、2003年决算情况

2003年,全省国民经济较快增长,财政收支迈上新台阶,决算情况比较好。

去年,全省财政总收入585.8亿元,增长13.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38.1 亿元,为预算的109.8%,增长17.9%;税收返还收入(含所得税基数返还)126.5亿元,中央基数性补助110.7亿元,调入预算外资金10.5亿元。预算执行中,争取中央专项拨款补助121.4亿元,动用上年结余结转44.9亿元,调整后全省支出预算749.6亿元,实际支出716.6亿元,为预算的95.6%,增长13.9%。结转下年支出29.2亿元,当年净结余5.6亿元(主要是中央决算补助和省级专项结余)。

2003年,中央财政共补助我省264.8亿元,其中:调资专项转移支付73.3亿元,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8.2亿元,一般转移支付26.8亿元,专项拨款补助121.4亿元。财力分配进一步向基层倾斜,全省县乡财政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提高0.6个百分点,县(市)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增加1283元,基层财政保障能力有所增强。

2003年,省级财政总收入112.7亿元,增长16.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55.7亿元,为预算的112.8%,增长17.8%,增收5.6亿元;税收返还收入31.1亿元,体制结算收入25.6亿元,调入资金3000万元。执行中,中央专项补助121.4亿元,动用上年结余结转17.7亿元,追加市县87.5亿元,调整后省级支出预算157.6亿元,实际支出150.2亿元,为预算的95.3%,增长16.3%。结余结转下年支出7.3亿元,当年净结余596万元。

省级增收的5.6亿元,主要安排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贸、外贸、人事等30个部门118项收费纳入预算,相应增加支出安排2.1亿元。二是煤炭企业所得税返还1.1亿元,军工企业破产安置经费6000万元,矿产资源补偿费2000万元。三是增加安排水利基建3500万元,中小学危房改造2000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2000万元,困难企业军转干生活费1000万元,武警总队搬迁1000万元,排污费支出2574万元。

2003年,全省基金收入54.1亿元,为预算的111.4%,增长36.9%,主要是国有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增收较多;全省基金支出50.3亿元,为预算的72.3%,增长18.2%。省级基金收入32亿元,为预算的96.4%,增长21.2%;支出24.6 亿元,为预算的76.1%,下降6.6%,主要是省对市县养路费补助,支出反映在市县。

去年,全省预算外收入170.2亿元,下降3.1%;支出166亿元,下降2.9%。省级预算外收入47.8亿元,下降20.8%,支出45亿元,下降21.9%118项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受非典疫情影响减免部分行业行政事业性收费,预算外资金收支下降。

2003年全省和省级决算收支情况,已在决算草案中说明,这里重点报告以下情况:

(一)基本建设和国债资金使用情况

2003年,全省基本建设支出50.3亿元,为预算的91.1%,增长23.3%。省级基本建设支出7.7亿元,为预算的88.5%,增长10.2%,重点支持了郑大新校区、河大新校区、省疾病控制中心、乡镇卫生院、白沙水库、昭平台水库、新三义寨南线工程建设等。

    全省共争取国债资金30.5亿元,其中国债补助18.4亿元,国债转贷12.1亿元。国债投资用于农村公路和地方铁路等交通项目8亿元,大型水库灌区、黄河滩区移民建设等农林水项目6.7亿元,城建环保项目5.3亿元,疾病控制中心建设2亿元,农村电网改造1.8亿元,平煤集团、新野纺织集团等大型国有企业技术改造贴息1.7亿元,乙醇汽油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1.2亿元,大型煤矿三通一防安全设备建设1.2亿元,政法部门建设1.3亿元,中小学危房改造和大学建设等教育项目8000万元,旅游6000万元。国债投资加快了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

(二)教育、科技、农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支出情况

2003年,全省教育事业费支出131.2亿元,为预算的99.5%,增长6.4%。省级教育事业费支出20亿元,为预算的99.5%,增长6.7%2003年全省预算执行遇到了非典防治、抗洪救灾两大突发因素,省级预备费、市县超收收入优先用于这两方面的应急开支,加上2002年全省教育事业费增幅达28.5%,基数较高,造成2003年教育事业费增幅较低。

全省科技支出8.8亿元,增长11.3%。省级科技支出2.6亿元,下降10.4%,扣除2002年中央一次性追加安阳棉花所等6000万元后,按可比口径增长11.1%。科技支出重点支持了小麦产业链共性关键技术开发,燃料乙醇技术研究、优质特种线材生产关键技术开发,以及转制科研机构技术创新等。

全省支农支出36.1亿元,为预算的98.3%,按可比口径增长11.1%。省级支农支出5.6亿元,为预算的95.4%,增长25.3%,其中用于农业综合开发3.3亿元。省级支农支出重点用于支持生产救灾、防汛抗旱、中低产田改造、人畜饮水、农民购置农业机械设备补助、农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和退耕还林等。此外,省级还筹措2亿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主要用于支持两个基地建设、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及农业产业化关键项目。

全省医疗卫生支出30.2亿元,为预算的98.1%,增长37.7%。省级医疗卫生支出3.8亿元,为预算的89.8%,增长13.8%,重点用于非典防治、卫生基础设施改造及药品抽检和检测设备、大型医疗设备、计划免疫疫苗购置等。各级财政全力以赴保证防治非典需要,为全省非典防治取得无死亡病例、无医务人员感染、无输出病例、无疫情扩散传播提供了财力保障。

全省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77.8亿元,为预算的98.1%,增长26.3%。省级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和抚恤救济支出20.5亿元,为预算的99.1%,增长57.9%。全省157.7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和16.3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125.9万城镇低收入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7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维护了社会稳定。

(三)中央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一般转移支付和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分配情况

中央补助我省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28.2亿元,仍按2002年确定的办法分配到各县(市),未做调整。中央一般转移支付26.8亿元,根据县(市)财政状况,按照客观因素计算分配到县(市),主要用于工资发放、支付到期债务、社会保障、老区建设、贫困县政法系统建设配套和受灾补助等。社会保障专项转移支付40.9亿元,采用因素法,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工作实绩等指标计算分配到市县。

(四)结转资金情况

2003年,全省支出预算749.6亿元,实际支出716.6亿元,结转下年支出29.2亿元,其中省级结转下年支出7.3亿元,主要是部分中央追加项目下达较晚。主要结转项目是:基本建设支出1亿元,国债技改贴息4000万元,公共卫生专款4000万元,政策性补贴1.8亿元,排污费和探矿权采矿权收费结余7990万元,防汛抗旱经费3000万元,县乡机构改革分流人员工资补助2亿元。

(五)省级追加市县支出情况

预算执行中,省级部分支出追加市县,支出不反映在省级。2003年省级追加市县87.5亿元,主要用于基本建设支出31.8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7.9亿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7.1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1.1亿元,非典防治和农村卫生院建设1.2亿元,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1.2亿元,抗洪救灾1亿元,农业科技推广和示范园基地建设8350万元,人畜饮水6100万元等。

总体看,2003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较好。但应该看到,地方财政在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低,财政保障能力薄弱。县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部分县乡财政困难。监督体系不完善,截留、挪用专项资金问题时有发生。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负担沉重,决算时中央扣收我省逾期借款本息14.3亿元,可能导致部分县出现赤字。省审计厅对去年省级预算执行情况和市县财政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了认真审计,提出了很好的意见和建议,一些问题已进行整改和纠正,对个别地方和部门出现的挤占、截留、挪用、坐支财政资金问题,已责成有关地方和部门整改。我们将进一步采取措施,深化改革,完善制度,规范管理,强化监督,不断提高财政管理水平和资金使用效益。

二、20041-6月份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今年以来,全省国民经济运行良好,财政收入增幅、完成预算进度创近年来最好水平。

年初省人代会批准的省级一般预算收入为22.6亿元。在编制2004年省级预算时,报请省人大同意,新纳入预算管理的15项行政事业性收费没有列入2004年年初预算。经测算,15项收费纳入预算管理后,增加省级一般预算收入1.5亿元。建议省级一般预算收支各调增1.5亿元,请予审议。

经各级人大批准的2004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351亿元。16月份,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14.7亿元,为预算的61.2%,按可比口径(下同)增长41.5%,增收63亿元。经各级人大批准的2004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604.2亿元。执行中,加上上年结转和中央追加,截止6月底,调整后全省支出预算668.4亿元,实际支出306.8亿元,为调整预算的45.9%,增长15.5%

2004年,省级财政总收入预算113.1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4.1亿元。1-6月份,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6亿元,为预算的77.2%,增长59.8%。其中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收入分别增长45.5%62.3%32.9%,新纳入预算的行政性收费增收2.1亿元,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增收2.1亿元,省级收入增幅较高。省级支出预算113.1亿元,执行中,加上上年结转和中央追加,截止6月底,调整后省级支出预算130.1亿元,实际支出 62.7亿元,为预算的48.2%,下降10.5%。上年同期中央追加企业养老保险补助4.9亿元,一次性追加企业破产补助7.1亿元,影响省级支出16.9个百分点。

今年上半年,各级财税部门抓住经济快速增长的有利时机,找准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强化收入征管,取得显著成效。1-6月份,全省财政部门组织一般预算收入82.5亿元,增长72%,国税部门组织地方税收45亿元,增长17%,地税部门组织地方税收87.2亿元,增长29.5%。上半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高,主要有以下原因:

一是经济快速发展为收入增长奠定了基础。1-6月份,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销售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长22.4%33.7%43.5%。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税收增长较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营业税、个人所得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分别增长28.7%32.2%27.4%22.4%16.7%,增收25.6亿元,拉动收入增长16.9个百分点。煤炭行业地方税收入库7.2亿元,比上年翻一番。部分县(市)依托资源优势,培育形成了新的财源增长点,收入增势强劲。上半年,巩义、新郑、登封、新密4市一般预算收入已超过2亿元,永城、荥阳等17个县(市)超亿元。

二是强化收入征管,小税种和非税收入大幅增长。各级财税部门完善征管制度,加大零星税源和非税收入征管力度,严格依法组织收入。1-6月份,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契税、印花税分别增长4.8倍、2.5倍、1倍、78.1%48.3%。各小税种增收5.36亿元,拉动收入增长3.5个百分点。国有企业改革步伐加快,15项收费新纳入预算管理,国有资产经营收益和行政性收费收入分别增长3.2倍和84%

三是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工作加快了农业税征收入库进度。减负增收调动了农民纳税积极性,加上直接补贴抵顶农业税和农业税实行夏季一次征收,农业税征收入库进度加快。截止6月底,全省农业税入库22.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收9.1亿元,拉动收入增长6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几项重点工作进展比较顺利:

(一)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基本落实到户。根据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有关规定,2004年,我省全面放开粮食购销市场和价格,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资金总额11.62亿元,亩均12.38元。补贴资金分配遵循向粮食主产县倾斜、向种粮多的农民倾斜的原则,实行审批到县、控制到乡、落实到户办法。对农户的补贴,依据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计税面积和县级政府确定的补贴标准计算确定。县辖区内实行统一补贴标准。补贴资金兑现采取直接抵顶农业税办法,有税抵税,无税发钱,落实到户。农民凭《粮食补贴通知书》等额抵顶应缴纳的农业税及附加,补贴额大于应纳农业税额和无税可抵顶的,向农民如数发放现金。经过广泛宣传和认真组织实施,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基本落实到户。据统计,截止630,全省直接补贴资金兑现11.6亿元,占应兑现额的99.9%。直补政策受到农民群众普遍欢迎,生产积极性高涨,政策导向作用得到较好发挥。

(二)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基本落实到位。根据中央统一部署, 2004年,全省农业税税率由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时核定的7%下调到4%,降低3个百分点,农业税附加随正税同步降低;全面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非农业税计税土地上的农业特产品,不征农业特产税,也不改征农业税;改变农业税夏秋两季征收办法,实行夏季一次征收现金。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截止6月底,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基本落实到位,农民实际减税22.61亿元,亩均税负比2002年减少24.3元,          加上直接补贴抵顶农业税,全省农民减负增收34.23亿元,相当于在2002年农民总体减负37.7%的基础上,农业税负担再减轻66.85%。截止630,全省累计征收农业税23.23亿元,占应征额23.82亿元的97.5%,扣除2%的社会贫困减免因素,基本实现应征尽征,提前完成征收任务。

(三)财政体制调整增强了县市的发展潜力。根据国务院统一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对省以下财政体制进行适当调整:把适宜市县组织的收入下划市县;省市按税种划分收入,按比例共享,风险共担;取消开封市体制上解;对财政供养人员及总人口人均财力在全省县级平均水平以下的11个财政困难县,分三年逐步取消原体制上解;赋予巩义、项城、固始、邓州、永城5个县(市)省辖市财政管理权;加大对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力度,提高困难县财力保障水平;除养路费、客货运附加费、各项航运规费和中央规定的规费外,取消省、市两级对县(市)的非税收入分成。同时,建立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省财政每两年安排3亿元,专项用于奖励发展速度快、经济效益好的县(市);在整合现有支持县域经济发展各项资金的基础上,省财政从今年起每年安排2亿元,以贴息、补助等形式重点用于培育特色经济、壮大龙头企业、支持中小企业和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等。总体看,新财政体制运行平稳,调动了各地发展经济、组织收入的积极性。

(四)财政监管力度进一步增强。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省本级在去年49个单位试点基础上,今年11日,又有58个一级预算单位顺利实施改革,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财政监管力度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政府采购试点进展顺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初步显现。审核省级政府投资项目28个,审查投资3.2亿元,核减2108万元,节约了政府资金。组织开展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社会保障资金、旅游发展资金等专项检查,促进了财政财务管理的规范化。

三、增收节支,努力完成全年收支预算

虽然上半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高,但随着宏观调控效应的逐步显现,主体税种收入增幅将趋于回落,加上农业税征收在6月份提前完成,一些地方发生严重洪涝灾害,以及改革出口退税机制等因素影响,预计全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长将呈前高后低态势,财政收入形势不容盲目乐观。支出方面,确保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编制内中小学教师工资和社会保障等改革、发展、稳定的支出压力大。归还各项到期债务对今年预算正常执行带来冲击,有的县已影响工资正常发放。必须下大力气增收节支,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收入征管,确保完成全年收入预算。坚持依法组织收入,严禁越权减免税,严厉打击各种偷税、逃税、骗税行为。进一步加强资源税、契税、房产税、印花税、土地增值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等税种的征收管理,挖掘零星税源潜力。认真落实收支两条线规定,规范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非税收入管理。加强对宏观经济形势变化的分析,把握收入大局,提高收入质量,保持稳定增长,防止大起大落。

(二)加强支出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收入形势比较好更要防止大手大脚花钱。按照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的要求,调整支出结构,压缩非必需的一般性支出,制止铺张浪费,确保重点支出。建立长效监督机制,确保按国家统一规定标准发放编制内中小学教师工资。各级超收收入分配向教育等法定支出倾斜。继续做好两个确保、一个低保和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加快专项支出进度。加强转移支付、社会保障、危房改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三)深化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提高财政管理水平。继续扩大国库集中收付范围,推进省直二级预算单位改革试点,逐步对大额会议费等专项资金实行财政直接支付。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程序和手段,提高支付效率。深化部门预算改革,规范项目支出管理,增强财政支出透明度。加强政府投资重点项目评审,完善投资评审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试点,探索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新途径。研究政府债务管理预警机制,落实偿债准备金制度,防范和化解财政风险。

(四)开展乡财县管试点,探索乡镇财政管理新体制。随着农业税逐步取消和教师工资上划,乡镇财政职能发生较大变化。根据国务院要求,下半年,各省辖市至少选择一个县进行乡财县管试点,有条件的市可以全面推行,实行乡镇收支全部纳入县级管理,从体制上保障乡镇政府基本支出需要。

(五)认真贯彻落实《行政许可法》,推进依法理财。按照《行政许可法》要求,进一步转变财政职能,规范财政审批事项,严格预算执行,把依法理财贯穿于财政工作始终,不断增强财政管理的规范性和透明度。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我们将在省人大的监督指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求真务实,开拓创新,认真做好各项工作,努力完成全年预算,为实现中原崛起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