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预算处   |   发布时间:2008-05-25 10:12
关于河南省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7年1月26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 李贵基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河南省2006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7年财政预算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全省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6年,在全省经济平稳快速发展基础上,财政收支增幅较高,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一)全省一般预算收支完成情况
  1.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78.4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15%,增长26.2%,增收140.9亿元。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7.5亿元,为预算的123.1%,增长23.2%,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8.5%(收入详细情况见预算执行情况表);
省辖市(含区)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65.8亿元,为预算的115.8%,增长26.6%,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53.9%;
  县(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55.1亿元,为预算的112.4%,增长26.4%,占全省一般预算收入的37.6%。全省有81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12个超6亿元,分别比上年多15个和10个。
  ●分项完成情况
  全省地方税收收入完成471亿元,增长28.9%,增收105.5亿元,税收增量首次突破百亿元。其中: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完成377.5亿元,增长25%,增收75.4亿元,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契税、资源税等小税种完成93.5亿元,增长47.6%,增收30.1亿元,征管力度进一步加大。
  全省非税收入完成207.4亿元,增长20.5%,增收35.4亿元。
  在组织收入工作中,正确处理扩大收入规模和优化收入结构的关系,严格依法组织收入,挖掘税收征管潜力,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为69.4%,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2.全省一般预算支出完成1441.1亿元。全省一般预算收入678.4亿元,加上中央各项补助782亿元、预算外调入资金9.9亿元、上年结余结转69.7亿元,减去上解中央支出30.5亿元,全省收入总计1509.5亿元。全年实际下达支出预算1492.5亿元,完成1441.1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6.6%,增长29.2%,增支325.6亿元。
  ●分级完成情况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完成247.3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6.1%,增长18.7%,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17.2%(支出详细情况见预算执行情况表);
  省辖市(含区)一般预算支出完成541.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3%,增长38.5%,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37.6%;
  县(市)一般预算支出完成651.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9.3%,增长26.4%,占全省一般预算支出的45.2%。县(市)一般预算支出规模平均为6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
  ●法定支出完成情况 初步计算,2006年全省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22.7%,教育、科技、农业支出均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符合法定增长要求。
  教育支出完成231亿元,增长23.3%;
  科技支出完成16.8亿元,增长25.2%;
  农业支出完成69.5亿元,增长23%。
  2006年,全省基金预算收入完成146.1亿元,增长52.8%;基金预算支出完成148.5亿元,增长55.7%,主要是土地有偿使用收入和工业交通部门基金收支增加较多。
  全省预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待与中央结算后,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二)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情况
  ●加大惠农补贴力度。全省财政实际落实七项惠农补贴31.4亿元,比上年增加15.1亿元,其中:兑现粮食直补和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25.7亿元,落实小麦、玉米良种补贴和农机购置补贴3.9亿元,促进了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
  ●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保证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发放的同时,全省财政落实“两免一补”资金14.6亿元,春秋两季资助学生1281.1万人次,基本解决了因贫辍学问题。落实6.5亿元建立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改造校舍123.7万平方米;落实2.1亿元支持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省级安排1.69亿元提高农村中小学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
  ●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全省财政落实11.7亿元,补助标准由每人20元提高到40元,试点县由25个扩大到65个,参合农民达到3238.3万人,初步建立了缓解农民因病致贫问题的制度机制。
  ●建立健全农村社会救助体系。全省财政落实3.6亿元,全面建立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补差标准由每人每月10元提高到20元,200万低保对象受到资助。落实6.1亿元,保障五保户基本生活,加强敬老院建设,集中供养率达到20%。落实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资金4504万元,7.5万人受到扶助。
  ●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全省财政落实40亿元支持农村公路建设,落实5.6亿元支持解决农民饮水安全问题,落实2.1亿元支持农村沼气工程建设,农村基本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
  ●全面开展国有农场税费改革。落实4294万元,对农工免征农业税,免除农工承担的类似“乡镇五项统筹”收费,分离场办社会职能,减轻国有农场负担,增强国有农场活力。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省财政落实专项转移支付1亿元和扶贫资金8.7亿元,支持革命老区县和扶贫开发重点县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三)支持和谐中原建设投入情况
  ●增加就业和社会保障投入。全省财政用于社会保障和抚恤救济支出132.3亿元,增长29.2%。落实就业再就业资金14.4亿元,52.9万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落实50亿元,支持做实个人账户和养老金调标,189.9万离退休人员按时领到基本养老金。落实1.6亿元,实施城乡医疗救助制度,128万人次受到救助。落实11.5亿元,提高城市低保最低补差标准,135万低保对象按标施保。
  ●增加卫生事业投入。全省财政医疗卫生支出61.3亿元,增长47.1%,其中:省级支出11.4亿元,增长31.9%。省级筹措3.6亿元,支持县级医院医疗救治能力建设、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和卫生监督机构能力建设,改善公共卫生条件。落实4861万元,支持实施国家预防接种免费政策。全省落实2.7亿元,保证了艾滋病病人免费救治和致孤人员生活救助。
  ●增加文化事业投入。全省财政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44.2亿元,增长19.8%。省级落实3.7亿元,支持河南艺术中心工程建设。筹措2000万元,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引导和带动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落实8535万元,加大文化遗产保护力度。全省落实4000万元,支持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村电影放映工程和县级文化馆、图书馆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事业发展。
  ●增加高校困难学生救助投入。省级财政落实2.3亿元奖助学金、助学贷款贴息和风险补偿金,资助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生23万人次,初步建立了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
  ●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省级财政筹措8.9亿元环境治理资金,集中解决沙颍河等6个流域、5个群区污染整治和自然保护区、污水处理厂等环保能力建设。筹措7.1亿元,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和环境治理、地质遗迹保护等,促进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利用。落实退耕还林补助7.7亿元,促进生态环境改善。
  ●增加平安河南建设投入。全省财政公检法司支出84.7亿元,增长21.8%。省级安排13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开展平安河南建设工作。建立县级公检法机关公用经费标准,筹措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专项资金1.9亿元、办案专款和监狱布局调整资金1.5亿元,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社会稳定。
  ●落实石油价格改革补贴。分两次对国有林业、渔业、城市公交、农村道路客运和出租车5个弱势或公益性行业给予油价补贴2.6亿元,缓解了油价上涨对这些行业的影响。
  (四)支持经济转型投入情况
  ●促进企业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省级财政投入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1.9亿元,支持百户重点企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省级筹措4.1亿元,支持煤矿安全技术改造。集中7300万元科技资金,支持企业研发中心建设及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新增安排4000万元企业自主创新资金,集中扶持洛阳中硅高科、黄河实业集团、许继集团、瑞贝卡和中信重机公司等重点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省级财政筹措企业关闭破产补助3.6亿元,分离企业办社会补助3.9亿元,下岗失业人员解除劳动关系补助9000万元,支持加快国有企业改革。
  ●促进旅游产业和外向型经济发展。省级财政筹措1.96亿元,支持郑汴洛“三点一线”精品旅游工程建设和启动伏牛山生态旅游整体开发。落实出口退税41.4亿元,支持企业扩大出口。
  ●支持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省级财政筹措9.9亿元,支持燕山水库、新郑机场航站楼、郑汴快速通道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五)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投入情况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省对县(市)下达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125.9亿元,比上年增加43.8亿元。
  ●分类扶持县域经济发展。及时兑现3亿元县域经济发展奖励资金,鼓励30个县(市)加快发展。安排2亿元县域经济发展资金,支持13个最困难县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等。集中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重点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经济。
  ●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财政筹措2.3亿元农业结构调整资金,支持优质农产品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对科迪公司等6户农产品加工重点企业参股投资9750万元,引导、带动社会资金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
  ●支持农村信用社改革和解决供销社历史遗留问题。及时拨付分红补贴1.7亿元和保值储蓄补贴2.4亿元,支持农信社增资扩股;拨付供销社政策性挂账补贴32.8亿元,优化了县域经济发展金融环境。
  (六)深化公共财政改革
  ●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反复征求意见,完善一般转移支付和县乡奖补资金分配办法,增强资金分配透明度。对县域经济综合指数排名后40位的县(市)逐县递增一般转移支付系数,加大对困难县支持力度。对税收收入增加、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提高的县(市)给予奖励,调动县(市)发展经济积极性。
  ●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政府收支分类改革顺利推进,省、市、县全部使用新科目编制2007年部门预算。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全省集中支付资金922亿元,增长29.5%。政府采购管理进一步规范,全省完成政府采购157.1亿元,节约资金19.2亿元。
  ●改进专项资金项目审定办法。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采取公开招标方式确定政府扶持企业自主创新等专项资金项目,实行合同制管理和跟踪监管,使财政资金使用更加科学化、透明化。实行困难县扶持资金项目匿名评审,专家评审把关,按项目定资金,不撒胡椒面,增强了困难县选择项目、使用扶持资金的责任感。
  ●扩大政府投资评审范围。省市本级和61个县开展财政投资评审工作。前移评审关口,加强项目概、预算评审,强化源头把关。省级政府投资项目全部实行先评审、后下达预算。全省评审投资额241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审减投资44亿元。
  ●规范收入分配秩序。按照中央统一部署,积极稳妥推进改革规范公务员收入分配秩序工作。从2006年7月1日起,实行国家统一的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公务员工资制度,并相应调整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待遇政策,适当提高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和社会保障对象收入水平。全面清理整顿公务员津贴补贴,建立并逐步完善津贴补贴发放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
  ●加大财政监管力度。坚持依法理财,规范财政行政审批。改进财政监管方式,开展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和绩效监督试点,加大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力度,重点关注“十件实事”等支出使用情况,初步建立了实时监控、综合核查、整改反馈、跟踪问效紧密结合的财政监督机制。
    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改革与发展中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比较低,对经济社会发展薄弱环节的保障力度仍需加强,财政困难状况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收入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越权减免税和偷逃骗税行为仍不同程度存在。地区间财政发展不平衡,历史欠账多,债务负担重。部门预算需要进一步细化。财政资金不足与浪费并存,截留、挪用和滞留财政资金等违反财经纪律现象时有发生。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研究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2007年财政预算安排情况
  (一)2007年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
  2007年,全省经济将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势头,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经济基础。但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都需要增加财政支出,增支压力很大。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认真贯彻稳健的财政政策,完善收入征管,优化收入结构,确保法定和重点支出,把更多的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着力支持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增加“三农”投入,强化惠农政策,着力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改革,完善制度,着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为我省从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和建设和谐中原提供财力保障。
  (二)2007年预算安排政策要点
  ●积极稳妥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增幅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
  ●优先保工资,保运转,保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支出。
  ●教育、科技、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保证文化、公共卫生支出。增加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投入。足额安排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所需经费。增加知识产权保护和公益性文化事业投入,支持扩大广播电视在农村的覆盖面。
  ●加大财政支农力度。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主要用于农村。增加农业综合开发、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和安全饮水、沼气、道路等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投入。加大惠农补贴力度。提高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
  ●量入为出,收支平衡,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增长。
  (三)2007年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等因素,2007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指导性计划按增长13%安排。各市县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增幅。
  (四)2007年省级预算安排
  1.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64.4亿元,增长12%
  ●省级税收收入安排23.5亿元,增长2.7%,主要是连霍高速公路河南段恢复为收费还贷公路、不再征收营业税,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将影响煤炭企业所得税增长。
  ●省级非税收入安排40.9亿元,增长18.1%,主要是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改革使“两权”收入增加。
  2.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203亿元,增长28.2%
省级一般预算收入64.4亿元,加上省级增值税消费税返还、体制结算收入138.6亿元,省级可安排的收入为203亿元,全部安排支出。
  ●工资福利及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支出(主要是人员经费)73.1亿元,占36%,增长43.5%;
  ●商品和服务支出(主要是公用经费)12.8亿元,占6.3%,增长5.6%;
  ●专项支出85亿元,占41.9%,增长12.6%;
  ●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安排支出和政策性列支返还支出32.1亿元,占15.8%,增长62.1%,主要是“两权”收入增加相应增加支出。
  3.省级重点项目安排情况
扣除行政性收费成本支出、专项收入安排支出、煤炭企业所得税列支返还、调资等中央专项补助后,2007年,省级可统筹安排的财力同比增长9.1%。省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提高财政供养人员工资标准、法定和重点支出增长,其他专项支出大体维持上年水平,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将从紧把握(各支出科目安排详见预算草案)。
  ●除人员和公用支出按规定增长外,重点专项支出安排情况是:
  教育专项支出6.3亿元,增加8266万元,增长15%;
  科技专项支出3.1亿元,增加4080万元,增长15%;
  农业专项支出12.4亿元,增加1.6亿元,增长15%;
  公共卫生专项支出3.9亿元,增加4742万元,增长14%;
  社会保障专项支出3.8亿元,增加4086万元,增长12%。
  ●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安排了部分专项资金:
  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1.2亿元;
  企业自主创新专项补助资金3000万元;
  河南艺术中心等重点文化设施建设资金1.5亿元;
  新郑机场航站楼建设资金1.5亿元;
  广播电视塔建设资金5000万元;
  文化、文物专项经费6097万元。
  三、2007年财政工作重点
  2007年,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全局,按照建设和谐中原要求,统筹兼顾,突出民生,完善管理,务实进取,努力实现财政又好又快发展。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加强收支管理,增强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强化重点税源监控,完善零星税源征管,促进税收经济协调增长,提高税收占一般预算收入比重。坚决制止和纠正擅自出台减免税、先征后返等税收优惠政策,严厉打击各种偷逃骗税等违法行为。
  ●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将土地出让收支全部纳入基金预算管理。
  ●严格按预算控制支出,坚持均衡支出,确保法定和“十大实事”等重点支出需要。
  (二)落实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强化农村义务教育政府责任
     ●从2007年春季开学起,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杂费,同时提高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水平。继续对农村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
   ●确保编制内教师工资按国家现行规定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筹措资金更新配置农村中小学课桌凳,完善农村中小学校舍维修改造长效机制,进一步改善农村办学条件。
    (三)扩大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完善公共卫生服务
  ●足额安排补助资金,力争在全省县(市)基本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并规范管理,确保参合农民真正受益。
  ●安排专项资金,扩大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覆盖面,启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
  ●扩大计划免疫疫苗范围和免费救治重大传染病病种。加大财政投入,完善补助机制,支持改善城市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和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四)支持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推动和谐中原建设
  ●增加就业再就业投入,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财税扶持政策。
  ●扩大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推进做实个人账户工作,继续调高养老金标准,确保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健全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加大城乡医疗救助力度,完善城镇低保制度,将农村低保最低补差标准提高到30元,使五保户集中供养率达到30%。
  ●完善以助学贷款、助学金、奖学金等为主要资助手段的高校和中等职业教育贫困学生资助政策体系,使困难家庭子女通过政府资助能够顺利完成学业。
  ●落实基层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继续实施政法补助专款项目,改善基层政法机关执法办案条件,促进平安河南建设。
  (五)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深化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改革。
  ●开展化解乡村债务试点。探索建立优先化解农村义务教育债务激励约束机制。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
  ●对2002年农村税费改革以来的农业税尾欠,继续执行暂不清收政策。创新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全面落实国有农场税费改革政策,基本完成国有农场农工减负、分离场办社会职能和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等任务。
  (六)强化财政惠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和现代农业发展
  ●继续实施和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农业生产资料综合直补等七项惠农补贴,确保农民得到更多实惠。
  ●完善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综合开发等资金管理,加快优质粮食和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促进龙头企业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经营。
  ●集中资金支持重大农业科技推广应用,实施科技富民强县工程,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七)加大县域经济发展扶持力度,提升基层财政保障水平
  ●落实县域经济发展扶持政策。继续安排县域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3个经济困难县发展农业产业化、工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集中资金,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畜牧业重点县加快发展。
  ●加大转移支付力度,完善省对县财政奖励补助政策,强化激励约束机制,鼓励县(市)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基层政权运转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
  (八)完善促进经济转型财政政策,推进经济大省向经济强省跨越
  ●落实鼓励自主创新财税优惠政策,完善财政扶持机制,继续支持优势行业重点企业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提升优势行业竞争力。
  ●集中资金支持重点实验室和企业研发中心建设、重大科研专项实施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落实引导资金,促进旅游文化产业加快发展。
  ●落实鼓励能源、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财政政策,扶持循环经济发展,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煤炭资源开发有偿使用制度和补偿机制,加大煤矿资源开发保护力度。筹措资金支持实施退耕还林、污染防治等,改善生态环境。
  (九)细化财政管理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财政统一管理制度。在全省范围内开展行政事业单位资产清查,全面澄清行政事业单位“家底”。对资产收益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逐步实现个人收入与单位占有的国有资产彻底脱钩。
  ●细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统筹安排财政预算内外
资金,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科学性和准确性。扩大国库集中收付改革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逐步将政府投资的交通、水利、土地开发整理等项目纳入投资评审范围,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加强政府债务管理,2007年省辖市本级全面编制政府债务预算。
  ●健全事前审核、事中监控、事后检查相结合的全程财政监督机制,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监督,加大对重点领域和重点支出的监督,严肃财经纪律,厉行节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各位代表,做好2007年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意义重大。我们将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八次党代会、省委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财政工作,坚持为民、务实、进取、廉洁,依法科学理财,自觉接受各级人大和社会各界监督,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建设和谐中原和实现中原崛起奋斗目标做出新的贡献。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