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回车键在新窗口打开无障碍说明页面,按Ctrl+~键打开导盲模式。
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濮阳市财政局:兴财辅政筑基石 砥砺奋进谱华章

来源:   |   发布时间:2025-02-20 14:41

  濮阳市财政局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始终坚持以推动建设“五型”财政为抓手,千方百计稳住财政运行基本盘,实现财政平稳运行,连续七届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获国务院办公厅“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督查奖励。

  党建引领

  打造以政领财、以财辅政的“忠诚型”财政

  坚持党建引领,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全面转型高质量发展,加强对战略性、专业性重大问题的深入研究,主动参与全局性、长远性政策制定,发挥好参谋助手作用,把旗帜鲜明讲政治贯穿到财政工作全过程各方面。坚持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进一步完善学习机制,丰富学习载体,增强学习的针对性、系统性,领导干部带头在支部讲党课,讲经验、谈感想、理思路;开展每日一推、每周一练、每月一考,引领财政党员干部不断更新知识内容、完善知识结构;坚持每月举办干部夜校、财政干部讲堂及各类特色“讲坛”、“论坛”活动,把学习与思考、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构建财政特色教育培训体系,促进财政干部理出生财之道、聚财之法、变财之招。坚持党建和业务工作同频共振,营造风清气正的干事氛围。动态开展“标准化规范化党支部”、“党员先锋岗”等创建活动。在组织收入、风险防范等工作中组建先锋队,在民生保障、驻村帮扶等工作中组建服务队,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和支部战斗堡垒作用。

  聚力增财

  打造开源增收、提质增效的“保障型”财政

  坚持“以数治税”,强化综合治理,与税务部门共同组建大数据应用中心,归集房产、住建、水利等相关部门涉税信息,精准锁定跑冒滴漏税收风险点,逐步形成“数据变税源”的综合治税新模式。抓好税收收入的同时,坚持锱铢必较,从“零打碎敲”中增加财政收入。2019—2023年,全市清理盘活各类结转结余资金19.7亿元,把“零钱”变“整钱”、“死钱”变“活钱”;加大闲置资产处置力度,市本级累计获得处置收入2.7亿元;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完成551.8亿元,年均增长4.2%。

  为做大财政收入“蛋糕”,持续加强财政政策调节,促进经济持续稳定恢复。五年来,全市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费115.6亿元,着力助企纾困、放水养鱼,政策红利充分释放;支持制造业倍增行动加快实施,安排产业资金2亿元,促进“两能”产业发展壮大、“四新”产业规模倍增、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特色产业打造;优化财政科技经费分配使用机制,全市科技支出31.1亿元,年均增长33.6%,支持新材料、新能源、新工艺等领域开展核心技术攻关,推动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建设。

  深化改革

  打造管理精细、科学高效的“绩效型”财政

  坚持把勤俭办事业作为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树牢过紧日子思想,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努力降低行政运行成本。严格部门预算编制,2019—2023年,每年运转类资金压缩率均在6%以上。2023年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贯彻落实“过紧日子”要求进一步严格追加预算的通知》和《关于实施追加预算项目“凡追必审”工作的通知》,追加预算同比减少80%以上。对政府购买服务、公益岗和劳务派遣等临时用工进行调查摸底,研究出台管理细化措施,最大限度节省人员开支。

  持续深化零基预算改革,打破部门固化利益格局,五年来,累计取消106个支出项目,清理历年基数2.1亿元。在全省率先推行“政府主导、人大监督、财审联动、部门协同”的预算绩效管理“濮阳模式”,连续四年被河南省财政厅评为预算绩效管理考核优秀等次;连续三年获得全省财政衔接推进乡村振兴绩效评价优秀等次。扎实开展政府投资项目评审,2019—2023年,累计完成评审项目2313个,送审金额254.4亿元,审定金额217.2亿元,审减金额37.3亿元,审减率14.6%,有效提升了政府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助企便民服务措施,提升财政服务水平。上线“电子化政府采购交易系统”,实现“全流程不见面”,配套推出“濮阳交易”小程序,政府采购招投标“掌上办、随时办”,累计发布采购动态400余条,公告信息1000余条,预约开评标场地安排438次,在线开标648次,交易成本大幅降低,用户使用数量达14.1万人次。政府采购活动实现电子营业执照“一照通投”、“一码办理”,企业只需凭借电子营业执照,即可实现一键扫码、信息自动核验、招标投标文件签署、文件加密、开标解密、在线签订合同等功能,不仅节省了企业办理“CA钥匙”的费用,投标更便捷高效,真正实现“不跑腿、码上办”。

  保障民生

  打造改善民生、公平普惠的“共享型”财政

  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2019—2023年,全市民生支出累计完成1357.4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达到79.1%,高出全省平均水平4.1个百分点。

  坚持一手增投入,一手建机制,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保持财政支持政策和资金规模总体稳定,加快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认真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累计筹措资金47.1亿元,全力支持大气、水、土地环境污染防治,人居环境进一步优化。持续巩固提升惠民惠农“一卡通”管理,2021年以来,累计为83个项目发放补贴55.76亿元,惠及1908万人次。发放成功率和社保卡占比位居全省前列,综合发放质量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位,管理成效受到省政府督查专报通报表扬。用足用活各类促消费补贴政策,累计筹措资金3.5亿元,支持爱心消费券发放、消费品以旧换新等促消费活动,不断激发消费活力。

  统筹发展

  打造风险可控、更可持续的“稳健型”财政

  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风险意识,确保财政平稳运行。坚持“三保”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优先顺序,健全“三保”预算事前审核和事中监控机制,督促县(区)财政合理安排支出,坚决兜牢兜实“三保”底线。健全规范政府举债融资机制,严格政府举债融资负面清单,实行债务监测和风险预警全覆盖,强化政府债券“借、用、管、还”全过程管理,分类推进融资平台公司市场化转型,抓实政府性债务风险化解工作,严守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