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由河南师范大学牵头成立的平原实验室揭牌运行,聚焦传染病、重大慢病及精神类疾病,研发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河南牌”创新药从平原实验室走向生产线,走向更加广阔的国际市场。随即,依托平原实验室,抗病毒性传染病创新药物全国重点实验室也获批建设,聚焦核苷类抗病毒药物研发,打造抗病毒药物研发国家战略科技力量。
科研要有静待“铁树开花”的耐心。花朵绽放的耀眼夺目,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浇灌。目前,平原实验室1.4亿元省级财政资金已落实到位,组建的相关PI(课题组长负责制)团队正在进行科研攻关。
实验室是培育创新成果的重要基地。近年来,省财政累计以前补助方式安排资金23.8亿元,推动嵩山实验室、神农种业实验室、黄河实验室等20家省实验室开展基础研究,重构重塑省实验室体系;以后补助方式安排资金3.1亿元,对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予以支持,提升我省现有创新平台水平。
从郑州市红专路上不起眼的几层小楼,到龙子湖畔科研新“航母”起航,重建重振省科学院,是河南实施“第一战略”的“头号工程”。
有着悠久历史的省科学院,“一生志在一事”的科学家精神薪火相传。财政资金对其倾斜聚焦,也有着充分的耐心与信任。
首先是真金白银的投入。省财政足额保障省科学院年度专项经费,主要用于高端人才团队引育、科研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创新项目实施、科技成果转化、机构日常运行,以及落实人才相关待遇等支出。省财政累计安排重建重振专项资金17.3亿元,统筹用于重建重振省科学院工作相关经费支出。
其次是经费管理的改革。财政部门将省科学院纳入以“信任和绩效”为核心的科研经费管理改革试点,全面实施“放权限、四自主”,由省科学院自主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在预算控制数范围内,自主组织项目申报、自主确定项目、自主核定项目资金额度,赋予其充分的科研经费管理权。“科研怎么干,科学家说了算。科研经费管理一系列改革,充分体现了我省尊重科研人员、遵循科研规律的务实态度。这些举措将有效提升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有利于科研攻关的开展。”省科学院财务审计部负责人王向华说。
重建重振以来,在财政资金的支持下,省科学院围绕科学前沿与我省产业需求,前瞻布局了量子、智慧创制等16家研究所,与100余家高校院所和龙头企业联合开展科研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建设、成果转化。开辟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类脑智能等新赛道,为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一路有耐心资本“陪伴”。河南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实处,一不穷教育、二不穷科研,归根结底是不亏待人才,推动更多创新成果实现迈向产业化“最后一跃”。(曾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