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财政要闻

啃下“硬骨头”全民奔小康 ——河南省财政支持脱贫攻坚工作纪实

来源:   |   发布时间:2020-07-21 16:24

  “我们村的‘农家乐’,今年五一小长假前后接待游客12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50余万元,还被央视点赞呢!”河南省栾川县庙子镇庄子村村委主任朱淘利说。

  在栾川,和庄子村一样发生巨变的村子有近百个。近年来,栾川县充分发挥财政杠杆作用,不断提高产业扶贫资金投入比重,引导发展旅游业、农产品加工、生态产业、村集体经济,打造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体系,助力脱贫攻坚。2019年,栾川县成功“摘帽”。

  扶贫到了最后阶段都是最难啃的“硬骨头”。栾川县是河南省脱贫攻坚啃下“硬骨头”的一个缩影。

  今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河南省财政部门继续加大扶贫资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强化资金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助力攻克脱贫攻坚最后堡垒。

  真金白银备足“弹药”

  栾川,作为伏牛山大旅游圈的核心地带之一,幽林、秀竹、飞瀑、流泉聚集于此,将绵延逶迤的八百里伏牛山装扮得秀美多姿。

  过去的栾川,风景秀丽,老百姓坐拥绿水青山,却端着“穷饭碗”。而如今,乡村旅游如火如荼,精品民宿如雨后春笋,乡亲们终于吃上“旅游饭”。

  栾川县财政局局长吴法伟介绍,为了加快发展“全域游”,栾川县将沟域经济、集体经济等项目建设与乡村旅游发展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乡一品”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县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旅游业发展引导资金,整合涉农资金2.7亿元支持乡村旅游业发展;通过国开行融资6亿元,在45个村实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准扶贫项目;争取铁路部门对口帮扶资金5008万元,在41个村实施旅游扶贫项目76个。

  目前,全县已打造8个4A级以上景区,57个贫困村纳入全国旅游扶贫重点村,26个贫困村发展成为旅游专业村,开发休闲观光景点22个,发展农家宾馆1178家,总接待床位数达到3.4万张,1.2万名贫困群众通过发展乡村旅游实现稳定脱贫。

  为了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栾川县出台了“5025”扶持计划,统筹整合各类扶持资金,分别给予贫困村、非贫困村50万元、25万元资金扶持。3年来,正因为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5560万元,2019年年底,全县213个村集体经济实现全覆盖。

  打赢脱贫攻坚战,资金是“子弹”。河南省财政厅多方筹措资金,备足“弹药”,助力啃下脱贫攻坚“硬骨头”。

  今年上半年,河南省争取中央财政专项扶贫资金58.37亿元,同比增长25%;安排省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32.85亿元,同比增长25.4%,连续8年实现“两个高于”。

  在资金分配上,继续聚焦重点区域,截至6月底,安排“三山一滩”地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65.27亿元,占已下达资金总量的78%,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对2020年确定的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倾斜财政专项扶贫资金2.3亿元,向未脱贫的贫困村每村倾斜50万元,支持扶贫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

  除了专项资金投入,河南财政还不断拓宽扶贫资金投入渠道,拿出更多真金白银支持脱贫攻坚。2020年累计安排用于扶贫的债券资金达46.5亿元。其中,专项债券16.5亿元用于黄河滩区迁建等脱贫攻坚领域,一般债券10亿元支持易地扶贫搬迁,20亿元用于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和52个未脱贫村。同时,省对市县结算补助资金2亿元用于20个脱贫攻坚重点县和52个未脱贫村。

  截至6月底,63个试点县已整合资金166.22亿元,占年初计划整合规模的73.82%;形成实际支出125.55亿元,占年初计划整合规模的55.76%。

  “挪穷窝”“拔穷根”

  太行山、伏牛山、大别山和黄河滩区“三山一滩”是河南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易地扶贫搬迁是破解“三山”深山地区贫困群众脱贫的根本之策。

  “十三五”期间,河南计划易地扶贫搬迁25.97万人,主要分布在“三山”的50个县(市、区)。其中,卢氏县易地搬迁任务最重,占河南省总搬迁量的1/8。2016年年初,卢氏县有贫困人口19645户、63134人,贫困发生率高达18.9%。

  卢氏县拥有4000多个山头、2400多条河流涧溪,是河南省面积最大、平均海拔最高、贫困发生率最高的深山区县。“出行两条腿,种地靠老天,九沟十八岔,岔岔有人家”是贫困户生活的真实写照。

  位于县城西南部的兴贤里社区,是当地55个搬迁安置点中最大的一个。2017年7月开始兴建,2018年8月高标准完工,社区里2749户、11212人从18个乡镇搬迁而来。

  搬迁户崔历英原住在横涧乡大村,一家五口人在3间土坯房里守着几亩薄地苦熬受穷。现在,他们一家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上了免费分的125平方米三室两厅的房子,女婿和未成家的儿子通过打工实现每人月收入3000多元,和他一起生活的外孙也上了安置点附近的学校。

  像兴贤里社区一样,河南省50个县(市、区)的858个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拔地而起,7.5万套安置住房帮助搬迁群众圆了安居梦、小康梦。

  支持易地扶贫搬迁一直是河南财政工作的重点。2016年3月,河南省财政注资60亿元,成立了河南省扶贫搬迁投资有限公司,为易地扶贫搬迁提供财力保障。近年来,河南省通过该公司共筹集资金130.1亿元,同时,筹措中央和省级财政专项资金30.48亿元用于易地扶贫搬迁贷款贴息、贫困群众建房补助等。目前,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建设已基本完成,公司将剩余资金4.9亿元拨付相关项目县,用于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加大产业后续帮扶。

  2017年—2019年,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工作连续3年获得国务院激励表彰。2018年10月,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现场会在河南省召开,与会领导对河南省易地扶贫搬迁取得的成效予以充分肯定。

  开对“药方子”拔掉“穷根子”

  开对“药方子”,才能拔掉“穷根子”。近年来,河南省财政厅调整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结构,半数以上用于发展扶贫产业;进一步提高统筹整合资金用于产业比例,夯实贫困地区产业基础;探索通过直接奖补、合作经营带动和资产租赁等方式,完善到户增收产业利益联结机制,稳定贫困户收益。

  桐柏县安棚镇朱洼村的朱汶,上有年迈的婆婆,下有正在上学的两个子女,三代人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然而,天有不测风云,2017年2月,她的丈夫因交通事故导致脑损伤,视力一级残疾,生活的重担突然压在了她一个人的身上。

  在镇村领导的帮助下,朱汶家被纳入朱洼村香菇带贫基地到户增收香菇分红项目,两个孩子有了教育专项补贴,婆婆获得了一份公益岗工作。朱汶毛遂自荐,做起了村里的扶贫专干。“经常加班到夜里两三点,但是心里从不觉得苦。”朱汶真诚地说。

  桐柏县财政局局长胡建军介绍,2017年,朱洼村实施香菇种植扶贫产业项目,将财政资金形成的资产所有权归村集体所有,收益权全部量化给196户贫困户,香菇带贫基地(合作社)与贫困户签订带贫协议,每年为贫困户分红不低于1500元。香菇种植收益扣除部分人工成本后,40%收益用于给贫困户分红,60%收益作为滚动发展基金,用于下一年度香菇种植投入。2017年到2019年已累计分红80万元。

  香菇带贫基地吸纳当地劳动力务工,贫困户亦可在家门口就业,贫困户通过在基地从事制袋、采菇等生产劳动,还可以学习香菇栽培技术,每人每天可得工资60元。仅劳务支出一项,基地每年为当地农民支付20余万元。部分农户在掌握栽培技术后,自行投资扩大了种植规模,实现产业脱贫。

  朱洼村香菇带贫基地的先行先试,让周边村镇的群众也体会到香菇种植的广阔“钱”景。仅安棚镇就有岭东、泰山、王湾、李湾等村新建20万袋以上规模香菇种植基地5个,群众自发流转土地、自行投资修建基础设施,全镇已发展香菇400多万袋,形成了产业集群。

  该基地的成功实践也促使了中远农业公司选定香菇种植作为该公司带贫项目,并于2018年在周岗村建成100万袋规模的香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3个乡镇的1000余户贫困户,一方面,更好地发挥龙头企业带贫作用;另一方面,也为香菇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力支持。

  目前,桐柏县87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全部退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0563户、65248人,已脱贫18358户、60796人,未脱贫2205户、4452人,贫困发生率已降至1.13%。今年2月,桐柏县顺利实现脱贫摘帽。

  近年来,河南省积极探索资产收益扶贫模式,除了朱洼村的香菇带贫资产收益模式外,还有伊川县彭婆镇西牛庄村的肉兔养殖项目,采取“合作社+村委+贫困户”的资产收益扶贫模式,兼顾壮大村集体经济,突出贫困户参与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贫困户内生动力。

  2019年,这两种资产收益模式上报到财政部,被财政部确定为全国资产收益扶贫典型案例。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河南省财政厅紧急下达近3亿元专项扶贫资金支持发展产业、带贫增收;督促各地抓紧实施一批“短平快”的就业增收扶贫项目,对外出务工的贫困劳动力给予交通和生活费补助。支持基层使用专项扶贫资金,聘用贫困人口从事相关公益岗位,防止出现致贫返贫风险。发挥采购政策对消费扶贫的支持促进作用,全省预留定向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总额1.2亿元,为扶贫产业找出路、拓销路。

  架起扶贫资金“高压线”

  为了让资金发挥效益,河南省财政厅在保障投入的同时,全面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确保资金用在刀刃上。

  鲁山县是八百里伏牛山的东大门,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是一个集深山区、水库淹没区和革命老区于一体的秦巴山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

  走进鲁山县易地扶贫搬迁社区,只见一座座房屋坚固美观,一条条道路干净整洁,一户户居民笑逐颜开……“十三五”时期,全省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128户、11028人,2018年7月,全省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质量安全管理观摩会在鲁山县召开。

  鲁山县财政局局长郝富强介绍,鲁山县严格资金管理,确保资金安全,所有项目资金均实行招投标制、合同制、监理制和报账制度,工程款直达施工企业账户,资金采取专人、专户、专账,封闭运行管理。同时对项目资金实行全流程绩效管控,从项目申报环节抓起,建立项目资金申请、审核、监控、自评等绩效评价制度,切实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从上到下,河南财政部门着力构建“制度+技术”扶贫资金管理模式,架起扶贫资金监管的“高压线”,确保资金安全,让资金发挥最大效益。

  2017年,河南省财政厅率先部署了扶贫资金动态监控系统,将管理端口前移,从指标接收、资金分配、拨付进度、资金使用、账户管理、收款企业及受益贫困户6个方面设置44条预警规则,实现对省、市、县、乡四级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全流程动态监控。建立扶贫项目实施和扶贫资金支出进度旬报制度。编制相关业务操作手册,指导市县规范扶贫资金业务操作。

  同时,加强扶贫资金监督检查。联合印发《关于加强扶贫资金监管的意见》,明确财政部门、业务主管部门、扶贫部门、县级人民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和项目实施单位负主要责任的事项分别为10条、10条、9条、6条和12条,建立贯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全过程的资金监管体系。

  此外,建立“5+4+3”公告公示机制,提高资金使用透明度。“5+4+ 3”即省、市、县、乡、村五级公示平台对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县级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行政村、项目实施单位四级对项目建设地点、建设内容、投资预算、建设期限、施工单位、责任人、受益情况、监督方式等内容进行公告公示;省级、市级、县级三级财政部门对扶贫资金分配、安排、来源、规模等情况进行公告公示。

  为实现阳光化运作、常态化公开,2017年,省财政厅印发了《河南省扶贫资金项目公告公示制度》,并在单位门户网站上开辟了《脱贫攻坚》专栏,用以宣传扶贫政策,公示扶贫资金分配等事项。全省各级出台了179项扶贫资金和项目公告公示的管理制度或实施细则,报备公告公示平台180个,建立了“层层建制度、级级设平台、笔笔有公示、户户能监督、季季下通报”的公告公示落实机制。

  在各级财政强有力的支持下,中原大地上的脱贫攻坚交出了耀眼的“成绩单”。2014年—2019年,全省实现651.1万建档立卡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减幅93%,9484个贫困村退出、减幅99%,53个贫困县摘帽、减幅100%,贫困发生率由2013年年底的8.79%下降到2019年年底的0.41%。

  “今年省市县财政扶贫资金在投入上,只增加不减少,确保与收官战的需求相匹配。要将50%以上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产业扶贫项目,着力做大做强扶贫产业;持续巩固脱贫成果,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高质量完成剩余35万贫困人口和52个贫困村的脱贫任务。”河南省财政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