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党中央将疫情防控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指挥、亲自部署,坚持把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决打赢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河南省财政部门始终严格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各项决策部署,先后筹措资金58.02亿元,研究出台省疫情防控经费保障等11项政策,认真落实疫情防控税收优惠、专项再贷款贴息等政策,为河南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下一步,重点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任务,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积极有效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以更大的政策力度对冲疫情影响,为夺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作出财政部门应有的贡献。
落实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河南省一季度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经济负增长,虽然四月份各项经济指标企稳回升,但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河南财政将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的要求,大力提质增效,持续推动全省经济健康发展。一是支持保市场主体。减税降费是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关键之举,在一季度已实现减税降费115.3亿元的基础上,将继续严格落实国家新出台应对疫情的税收优惠和阶段性减免企业社保费政策,打通中梗阻,让企业真真切切享受到政策红利,轻装上阵应对疫情影响。用好政府采购合同融资、科技保、科技贷等政策,进一步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健康发展。二是支持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持续推进“三大改造”,深入实施“四大行动”,推动产业健康发展。充分运用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等18支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重点产业和关键领域聚焦,支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大力支持“丝绸之路”建设,打通堵点,畅通相关产品运输。加快落实应对疫情促进外经贸工作的13条支持政策,全力支持全省外经贸企业全面复工复产,稳定外贸外资基本盘。三是用足用好地方政府债券政策。增加地方政府债券规模是中央应对疫情冲击采取的一个重要举措。截至目前,河南省已累计发行地方政府债券955.33亿元,较好地发挥了债券资金作用。下一步,要用足用好特别国债和新增债券资金,加快发行进度,及早形成实物工作量,充分发挥债券资金对稳投资、扩内需、调结构、补短板等一举多得政策作用。四是规范高效应用PPP模式。PPP模式能有效结合政府和社会资源的优势,对于稳投资、扩内需、补短板具有独特作用。目前河南省PPP项目入库1116个,投资金额13676亿元。河南财政将继续依法合规运用PPP模式,吸引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建设、运营和服务,力促一批重点项目早落地、早开工、早见效,提高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质量、供给效率。五是积极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强化资金保障,聚焦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保、民生等领域重点项目建设,积极主动对接项目、落实资金需求。同时,指导省属功能类公益类金融类企业与市县开展合作,协同推进相关重大项目建设,更好地服务河南经济高质量发展。
深化财政领域重点改革,培育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能
聚焦财政领域改革重点,深入推进财政管理科学化、规范化,不断提升财政治理效能。一是加快推进省与市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推进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能够明确各级政府任务和职责。基本公共服务、卫生、教育、科技、交通运输等五项分领域改革方案已经出台。河南财政将及时跟进中央改革进程,结合实际,加快推进其他重要领域改革,在省级层面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出制度安排。二是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改革。预算绩效管理改革是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政府治理方式的一项重要举措,目前河南已经构建了“1+6”政策制度体系,下一步要把绩效管理融入预算管理全过程,建立事前绩效评估机制,扎实开展绩效目标运行监控,在单位自评、主管部门绩效评价基础上,建立财政重点评价机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运用,以绩效为导向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切实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三是不断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切实加强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预算的统筹衔接,稳定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调入一般公共预算比例,强化政府预算合力。持续清理整合省级专项资金,继续压缩专项资金数量。持续加大财政存量资金盘活力度,收回的财政资金优先用于保障重点支出。深入推进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实现省、市、县三级全面覆盖。四是坚决落实政府“过紧日子”要求。过紧日子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今年的预算报告明确提出,中央本级支出安排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去年河南省级一般性支出已经压减10%以上,今年将继续当好“铁公鸡”,打好“铁算盘”,大力压减非急需、非刚性、非重点项目支出和公用经费,严控临时追加,坚决取消不必要的项目支出,从严控制新增项目支出。
抓细抓实各项支农重点任务,支持稳住“三农”基本盘
对标对表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指导河南的重要讲话及对河南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是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作为财政部门的头等大事抓实抓好。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支持打赢脱贫攻坚战。今年,截至目前已安排省级专项扶贫资金32.9亿元,连续八年实现“两个高于”;持续推进贫困县涉农资金统筹整合,盘活用好易地扶贫搬迁结余资金,突出产业扶贫,强化带贫成效导向,积极开发公益岗位,助力贫困群众持续增收。二是扛稳粮食安全重任。习近平总书记去年在参加河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河南财政将重点围绕“四优四化”,聚焦十大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落实惠农补贴政策,加快6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推进田园综合体建设,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切实扛稳粮食安全责任。三是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补齐农村基础设施这个短板,逐步建立全域覆盖、普惠共享、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服务网络。河南财政将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加快“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十大水利工程”、农村公路改造修复、国土绿化提速、农村人居环境改善、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等项目建设,尽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进一步改善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筑牢财政安全运行的坚固防线
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潜在的财政风险隐患更容易暴露,且有交织叠加之势,必须强化底线思维,切实增强敏感性预见性,重点抓好三大风险防控。一是有效防范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建立完善重点地区政府债务风险监控机制,严格管控重点地区债务风险。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鼓励金融机构、省属企业等对政府债务风险化解提供流动性支持。持续加大对违法举债的监督问责力度,强化属地管理责任,落实党政同责要求,实行终身问责、倒查责任,形成震慑效应。二是兜牢“三保”底线。充分考虑疫情对县级财政的影响,密切关注县级“三保”支出情况,加大省级转移支付尤其是对财政困难和受疫情防控影响较大市县的倾斜支持力度,阶段性增加市县财政资金留用规模,建立健全预算编制审核、预算执行监控、风险应急处置三项机制,做好预算安排和库款调度,对各类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做到早发现、早解决,切实防范发生问题。三是积极应对养老金支付风险。着眼养老保险制度更加公平和可持续发展,加大省级统筹和调剂补助力度,保障各地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同时,实施划转部分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弥补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持续增强全省养老保险支付能力。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
始终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紧紧围绕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一是促进稳定和扩大就业。就业是“六稳”“六保”的首要任务。进一步优化就业专项资金使用结构,充分发挥省级农民工返乡创业等政府性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鼓励和支持返乡农民工、失业人员、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保障贫困劳动力稳定就业。加大援企稳岗支持力度,帮助相关统筹地区企业享受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政策,充分发挥企业吸纳就业主渠道作用,不断增加就业需求,做大就业总量。二是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继续支持好常态化疫情防控,并围绕疫情暴露出的短板,引导支持省属医院提升特色医疗服务水平,加快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进河南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省级统收统支,研究建立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缺口分担机制和考核奖惩机制,充分发挥基金互助共济作用。贯彻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做好相关资金保障工作。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事业。加快建设覆盖城乡、便捷高效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繁荣兴盛。三是支持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始终坚持方向不变、力度不减、突出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建立资金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用好160亿元规模的绿色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确保全省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同时,抢抓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的重大机遇,加强沿黄生态廊道建设和湿地保护恢复,推动沿黄地区生态保护。加快实施南太行地区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修复,推进农村户用厕所改造等重点工程。逐步建立健全营造林分级补偿机制,支持国土绿化提速行动,加快森林河南建设。支持绿色装配式建筑发展,推动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促进节能环保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