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动态 / 市县新闻

鹤壁市财政局探索实践清洁取暖建设新模式

来源:河南省财政厅网   |   发布时间:2018-10-25 11:44

  近年来,河南省鹤壁市财政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将冬季清洁取暖作为全市重大民生实事来抓,聚焦城乡生活品质提升,大力推进农村取暖方式和居住环境转变,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顶层设计,整体谋划清洁取暖试点工作

  一是精心组织,建立多层次工作推进体系。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清洁取暖工作,成立了由市委副书记、市长任组长的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全程引领工作推动。制定《鹤壁市冬季清洁取暖试点城市实施方案》,将目标和任务分解到各县区各单位,形成了市委市政府宏观指导、各部门协调联动、县区主力推进的高效推进体系。

  二是汇智聚力,建立高起点技术支撑体系。打好技术创新组合拳,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建科院、河南建科院等院校单位开展技术合作,对全市尤其是农村地区进行全面调研,科学制定技术路径和建设标准。

  三是全程引导,建立全方位政策框架体系。制定了清洁取暖项目招投标、验收、考核及资金管理、筹集、分配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编制了清洁取暖技术推广目录、既有农房能效提升整村推进技术方案、又有建筑节能改造技术方案节能性及经济性指导手册等,为确保三年内清洁取暖率达到100%、散煤取暖全部清零提供了保障。

  二、坚持因地制宜,科学确定清洁取暖建管模式

  一是科学核定农村清洁取暖户均面积及技术参数。农房设定户均取暖补贴改造面积60平方米,取暖温度设定在15至18度。农房围护结构推荐改造北墙、西山墙、东外墙或屋面,两层及多层农房只改一层常用生活区域,避免投资浪费,确保综合能效提升率达标。

  二是科学确立“补初装不补运行”财政补贴机制。财政资金只补贴清洁取暖改造初期投资,对运行不再进行补贴。居民户均投入占初期投资的25%,财政补贴占初期投资的75%,有效提高了农民清洁取暖改造的积极性和节约用能的主动性。

  三是科学制定“六个一”推广建设标准。首先,整村明确一个清洁取暖技术路径和品牌产品,避免出现技术杂乱、质量不一的混乱局面。其次,能效提升改造遵循一套技术标准。建立多套农房基础模型,积极实践新工艺,设计符合不同地形、房屋结构的30余种改造模板,做到改造技术统一、项目施工规范。第三,户均清洁取暖改造费用控制在一万元左右。通过技术提升,优化建设成本,“热源侧”和“用户侧”户均改造投资不超过1.5万元。第四,户均取暖季运行成本控制在一千元左右。通过设备优选和规范使用,合理控制取暖成本,保证清洁取暖项目可持续、易推广。第五,取暖设备使用实现一键化操作。考虑到农村留守老人、儿童较多现状,选用高度自动化、智能化的取暖设备,方便农民独立使用。第六,运营维护实现一平台服务。建立乡村两级服务网络,及时解决维护维修问题,形成闭合式全覆盖服务体系。

  四是建立了“清洁供、节约用、投资优、可持续”的鹤壁模式。坚持“城市、城郊村、重点镇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暖,城郊村、普通村实施推广空气源热泵风机,山区偏远、小型、生物质能较丰富的村推进生物质炉取暖”的工作原则,因地制宜制定农村清洁取暖方式。坚持“取暖能耗节约使用,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工作理念,新建居住建筑全面执行75%的节能设计标准,城区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改造效果不低于30%,农房积极推动“双侧”同步改造提升能效和性能。坚持“资源用得好、财政补得起、设施跟得上、居民可承受”的工作导向,将清洁取暖技术、资金、政策向农村倾斜,农村地区财政补贴占总补贴金额的84%。坚持“好事办好、好事办实、让利于民、让惠于农”的工作要求,农户清洁取暖改造实际付费占改造成本不超过20%,做到取暖方式“接地气”,补偿标准“暖人心”,后期运行“可持续”。试点城市建设以来,鹤壁市大力发展超低排放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发展集中供热面积999万平方米;有序推进低温空气源热泵风机、智能生物质取暖炉等示范工程,发展农村清洁取暖1.6万户;加快推进农村燃气普及工程,新接通行政村98个;全面开展城乡建筑能效提升改造,完成改造近50万平方米;扎实做好农村地区电网改造,改造农村电网60个。

  三、注重多策并举,持续提高清洁取暖建设水平

  一是调动群众参与。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借助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多种途径,做好建设动员。充分发挥村“两委”干部及党员带头示范作用,通过样板工程,提高农民对清洁取暖的认知度和参与度。

  二是试点示范带动。鼓励企业预投资,通过试点村建设,探索形成标准化工作流程,对试点效果好的技术产品和合作模式进行重点推广。

  三是建立评估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估,及时分析评价清洁取暖项目运行和节能效果,不断提升管控能力,保障试点项目建设质量。

  四是坚持统筹推进。将农村清洁取暖和“脱贫攻坚”“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美丽乡村”同步推进,统筹兼顾,不断提升农户的生活幸福指数。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