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信息公开 / 财政数据

关于河南省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来源:预算处   |   发布时间:2008-05-25 10:09
关于河南省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05年1月25日在河南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省财政厅厅长赵江涛
各位代表:
    我受省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作河南省2004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05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2004年,在省委的正确领导和各级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各级财政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财政收支增长较快,预算执行情况比较好。
  ——一般预算收入迈上新台阶经各级人大批准的2004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351亿元,实际完成428.6亿元(快报数,下同),为预算的122.2%,按可比口径增长35.1%,增收111.3亿元。全省提前50天完成收入预算,是完成预算进度最快、收入增加最多的一年。省级一般预算收入42.4亿元,为预算的 175.6%,剔除新纳入预算的专项收入等不可比因素,省级收入增长29.5%。省市县各级收入协调增长,分月入库均衡,收入预算执行质量进一步提高。
  ——支出预算突破900亿元。经各级人大批准的2004年全省一般预算支出604.2亿元。执行中,加上中央追加、超收安排和上年结转,调整后全省支出预算922.5亿元,实际支出877.9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5.2%,增长22.5%,增加161.3亿元。其中,省级支出184.4亿元,为调整预算的93.9%,增长22.8%(收支详细情况见预算执行情况表)。中央对我省补助342.4亿元,比上年增加77.6亿元,其中一般转移支付增长42.3%。重点支出得到较好保障,教育支出152.8亿元,增长16.5%,科技支出10.2亿元,增长16.7%,支农支出52.6亿元,增长45.7%,均符合法定要求。全省预计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目前正在汇编收支决算,届时向省人大常委会报告。
  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增幅较高,一是经济发展提速。2004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3.6%,产品销售收入增长34.2%,实现利润增长46.9%,与其相关的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收46.9亿元,拉动收入增长14.8个百分点。二是征管力度加大。财税部门共同分析收入征管的薄弱环节,对症下药,按照既抱西瓜、又捡芝麻的思路,挖掘征收潜力,地方小税种增收14亿元,拉动收入增长4.4个百分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减少政府财政性资金体外循环,国有资产经营收益、行政性收费、专项收入增加43亿元,拉动收入增长13.6个百分点。三是体制效应明显。省与市财政体制调整调动了各级组织收入的积极性,省级下放的各项收入均大幅度增长。2004年,全省一般预算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与上年基本相当,财政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基本适应。
  过去的一年,各级财政主要做了以下工作:
  (一) 不折不扣地落实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和降低农业税税率政策,促进农民减负增收。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亩均补贴12.38元;农业税税率降低3个百分点,亩均减税24.3元。坚持政策宣传、方案审批、信访处理、督导检查四个“一竿子插到底”,确保两项惠农政策不折不扣落实到户。向农民实际兑现补贴11.63亿元,占应兑现补贴额的101%,农民实际减税22.61亿元,两项政策使全省农民减负增收34.24亿元,农民满意,农村稳定。
 (二)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04年,各级财政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方面的支出达197亿元,比上年增加41亿元,是财政对“三农”投入增加最多、农民受惠最多的一年。调整支农支出结构,投入1.3亿元用于“两个基地”建设,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2838万亩,畜牧业产值突破千亿元。省市筹措良种补贴4192万元,农机补贴2722万元,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省级安排农村饮水安全建设资金1.6亿元,解决了50万高污染区农民生活用水问题。省级投入农村公益事业发展专项资金3500万元,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3500万元,乡镇卫生院改造资金4000万元,农村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安排6825万元,培训农民工35万人,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
  新增教育经费向农村倾斜,省级用于农村义务教育的补助占新增教育事业费专款的73.5%。县(市)财力优先保教师工资,并实行专户管理、财政统发、银行代发,农村编制内中小学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困扰基层政府多年的教师工资问题得到较好解决。筹措4.3亿元,改造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110万平方米。在转移支付中单列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经费,建立了经费供给长效机制。筹措远程教育经费2.2亿元,把优秀教师和先进教学方式请进农村课堂。投入1.2亿元对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免课本费、杂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农村中小学生因贫辍学问题得到缓解。
 (三)建立城乡救助体系,为困难群体提供基本生活保障 筹措下岗失业人员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资金10.7亿元,16万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按时足额发放,53.6万人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再就业15.8万人。133万城镇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筹措2.8亿元,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艾滋病患者救治和救助体系。帮助艾滋病患者集中村修路、建校、打井、建孤老院和卫生室,对双亲致孤人员每人每月发放130元生活费和30元抚养费,单亲致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50元,适龄儿童免费入学。投资5360多万元,对既往有偿供血者进行全面普查,开展艾滋病母婴阻断工作,建立了艾滋病疫情检测和预防控制体系。各级筹措资金3.3亿元,25个试点县1158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490万人次享受到合作医疗补助,缓解了农民因病返贫问题。各级财政筹措11.5亿元支持全省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助体系和传染病医院建设,构筑保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的屏障。安排5826万元补助资金,改善了15.5万农村五保户和118万特困户生活状况。筹措救灾资金9亿元,用于灾后重建和水毁工程修复2亿元,生产救灾1.9亿元,行滞洪区补偿1亿元,农业税灾歉减免1.1亿元,重建住房15万间,紧急转移安置灾民21.9万人,促进了灾区社会稳定。
 (四)以支持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发展为重点,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取得新的进展。围绕做大做强,支持中原城市群经济发展。省市投入1.7亿元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支持重点企业技术创新。省级筹措14亿元,支持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补助5700万元,支持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投入6亿元安置国有粮食购销企业分流人员,促进了国有企业改革。完成出口退税33.2亿元,支持企业开拓国际市场。以改善经济发展环境为重点,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省级安排2亿元,支持县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特色经济;补助26个重点小城市1.5亿元,加快完善其城市功能;取消11个财政困难县(市)原体制上解6421万元,增强其自我发展能力;对财政困难县转移支付138.6亿元,净增加34.7%。全省县均支出规模3.6亿元,比上年增加6841万元,县级财政供养人员人均财力比上年增加近5000元,保障能力进一步提高。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增长快,发展势头好,九个市一般预算收入完成 254.2亿元,占全省市县收入的65.8%,比上年提高4.8个百分点。郑州市一般预算收入104.8亿元,支出108.1亿元,双双突破百亿元。65个县市一般预算收入超亿元,其中11个县收入超3亿元,巩义、登封、新密、禹州等4个县收入超过4亿元。
 (五)突出重点,稳步推进财政改革。国库集中收付改革取得新的进展。省市两级建立了比较规范的国库集中收付制度,50个县(市、区)进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试点,强化了收支监管。开展“乡财县管”改革试点,在县乡财力分配格局、预算编审程序、支出审批权不变的基础上,强化县级对乡镇财政的管理责任,完善乡镇预算编制,规范账户设置,严格收支管理,强化财政监督,探索了完善乡镇财政管理的新途径。一半以上的乡镇实行会计集中核算,部分乡镇实行了“村账乡监”或“村财乡理”,加强了会计监督。改革采矿权、探矿权收费及价款管理,增加收入5.2亿元。完成政府采购72.6亿元,增长38.8%,平均节支率11.9%。审核政府投资项目1563个,核减造价8.4亿元,节约了政府资金。
  当前,全省财政仍面临不少困难和问题。全省人均财政收支水平仍处于全国落后位置,财政困难尤其是县乡财政困难还没有从根本上缓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财政资金不足的矛盾仍比较突出,受财力限制一些问题解决得还不尽如人意。部分乡镇由于机构改革滞后,人员分流不到位,僧多粥少,难以保证工资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预算约束有待进一步强化,支出管理不严、不规范问题仍然存在。部分市县政府债务负担重,债务风险开始冲击预算执行。这些问题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各位代表:
  2005年,全省国民经济将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财政收入具备稳定增长的基础。但免征农业税、出口退税增加等政策性减收因素对收入影响较大。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发挥财政职能,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加强收入征管,调整支出结构,保障“三农”、社保、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科学等重点支出;深化财政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规范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2005年,各级收支预算安排主要遵循以下政策要求:
  一是积极稳妥地安排收入计划,一般预算收入略高于生产总值增幅。加强收入征管,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
  二是优先保工资、保运转,足额安排“两个确保”和“低保”支出,加大再就业投入,促进社会稳定。
  三是增加“三农”投入。完善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良种和农机补贴,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科技进步和扶贫投入。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
  四是教育、科学、农业支出按法定要求增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支出主要用于农村。支持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
  五是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制止铺张浪费。安排到期债务偿债准备金。坚持量入为出,确保收支平衡。
  综合考虑经济增长和政策性减收等因素,2005年,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按增长11%安排。这是指导性计划,各级根据当地实际,妥善安排本级收入预算,能高则高,宜低则低,不盲目攀比。
  2005年,省级总收入安排124.5亿元,增长10.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0.9亿元,税收返还37亿元,结算收入56.6亿元。受不可比和政策性减收因素影响,省级行政事业性收费和专项收入比上年减少7.1亿元,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减收3.6亿元,省级收入安排比较积极。
  省级一般预算支出安排124.5亿元,增加11.4亿元。省级支出中,人员经费49.6亿元,占40%,公用经费10.2亿元,占8%,省级及用于追加市县的专项支出64.7亿元,占52%。各支出科目安排已在预算草案中列明,这里报告有关项目安排情况:
  1、教育支出22.5亿元,增长12%;
  2、科学和科技三项费用3.45亿元,增长12%;
  3、支农支出9.48亿元,增长12%;
  4、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支出9000万元,增加2000万元;离休干部医疗费9216万元,增加3000万元;
  5、工业结构调整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贴息资金1亿元,增加2000万元;
  6、基本建设6.4亿元,增加6000万元;
  7、偿债准备金8000万元,增加5000万元;
  8、预备费2亿元,增加5000万元。
  2005年,省级新增财力主要用于增人增资、正常晋档、年终奖金等个人经费,高校扩招、单位增编等增加的公用经费,以及教育、科技、农业法定支出增长,支出安排很满,执行中要从紧把握。
  各位代表:
  2005年,各级财政以科学发展观统揽财政工作全局,在做好财政收支管理的基础上,突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和薄弱环节,加大投入,加强管理,深化改革,努力使财政工作迈上一个新台阶。
 (一)一丝不苟地落实免征农业税政策,不折不扣地让农民得实惠。全部免征农业税,关系全省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农民期盼,各界关注。不折不扣地落实好这一涉及千家万户的重大政策,是各级财政部门的责任和义务。广泛宣传,使免征农业税政策家喻户晓,让农民监督政策兑现。暂不清收以往欠缴的农业税,暂不出台“一事一议”,不允许一边免税一边集资收费,防止农民负担反弹。县乡因免征农业税减少的收入,中央和省财政全额给予补助。村级经费纳入财政供给,实行分配到县,计算到乡,落实到村,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保证村级组织运转和五保户供养基本需要。2005年起,确保实现农民种地零税负,彻底把基层干部从催粮派款中解放出来。
 (二)继续加大“三农”投入,为农民多办实事。坚持多予少取,办好政府该办的事情,让公共财政的阳光照耀农村。继续实行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增加小麦良种补贴面积和农机具补贴规模。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农业结构调整、优质粮和优质畜产品基地建设投入。集中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巩固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工培训投入,发展劳务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村饮水安全经费,三年基本解决淮河、海河流域高污染区农民饮水安全问题。提高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加快危房改造步伐。在扩大农村贫困家庭中小学生“两免一补”范围的基础上,对全省31个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父母均为农民、符合计划生育政策的农村中小学生,从2005年秋季新学年起,全部免交课本费和杂费,适当补助寄宿制学生生活费,不让农村儿童因贫辍学。确保完成19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任务,进一步改善农村就医条件。
 (三)实施“三奖一补”政策,进一步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实行奖补结合,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财政困难县和产粮大县实施“三奖一补”政策:即对财政困难县因收入增长和上级转移支付等因素实现财力增加的,给予奖励;因精减机构、人员实现人均财力水平提高的,给予奖励;对粮食总产和提供商品粮达到一定规模的产粮大县,给予奖励;对财力分配向县级倾斜,向所属县转移支付较多的市,对其所属困难县给予补助。鼓励财政困难县加强收入管理,依靠自身努力提高保障能力。建立财政供养人员数据库,摸清底数,严控编,少养人,减轻县乡财政负担。全面实行干部教师工资财政统发、银行代发,落实到人,努力保障县乡编制内干部教师工资按国家规定标准发放。
 (四)加大社会事业投入,支持构建和谐社会。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足额安排“两个确保”和“城镇低保”支出,确保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企业离退休职工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认真落实再就业优惠政策,完善公共就业服务和再就业援助制度,鼓励自主创业,提高就业水平。扩大农村五保户、特困户救助范围,逐步建立农村基本救助体系。巩固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医疗救助试点,让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增加政权建设支出,完善政法机关经费保障机制,促进社会稳定。增加教育、科技、卫生、文化支出,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完善疾病控制体系,打造文化大省品牌,提高居民生活质量。
 (五)坚持科学发展观,不断深化财政改革。落实稳健的财政政策,在顺应宏观调控中谋求地方财政新的发展。继续把中原城市群和县域经济作为加快发展的主要着眼点,完善机制,加大投入,培育新的财源增长点。加强收入征管,把经济发展成果反映到财政收入上来,进一步做大财政收入“蛋糕”。强化依法理财观念,继续做好预算编制、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项改革,重点推进“乡财县管”改革,整合专项资金,完善财政监督。2005年,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实行县乡联网,加强县对乡镇预算编制和执行的监管,防止浪费,控制举债,管住进人,规范乡镇预算管理。全面整合各级政府设置的专项资金,集中资金保重点支出。省级现有34项专项资金,2005年取消6项,执行到期取消13项,合并4项,只保留事业发展必需的专项资金11项,集中财力用于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和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省辖市相应清理整合现有专项资金,增加对所属县的转移支付。在加强经常性监督的同时,进一步强化政府投资评审制度,选择重点项目开展财政资金绩效评价,加强事前和事中监督,把有限的资金管好用好。
  各位代表,2005年全省财政工作任务繁重。我们要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省委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科学发展观要求,脚踏实地,理财为民,自觉接受各级人大监督,努力完成各项财政工作任务,为促进我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相关阅读: